古代王权建立后,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成为了王朝森严等级的象征。龙凤,更是自商周以来一直为历代帝王、贵族敬奉的重要神灵。玉龙、玉凤不仅映照出统治者掌握尊神与事神的权柄,同时也成为辅助统治者统治的工具,龙凤形玉饰的雕琢可谓是艺术与王权的完美结合。
清代镂雕龙凤玉牌,呈长方形,采用浅浮雕、镂雕及阴刻多种技法,在一块玉牌上同时雕琢出神龙与飞凤,龙形与凤形与我们现今所见龙凤形相似,神龙圆目、嘴大张露齿、长吻,毛发向后飘扬,龙身粗壮饰鱼鳞纹,三爪,威风凛凛;飞凤圆眼出梢,弯尖喙,高冠,凤尾成雀尾状上扬勾卷,姿态优美。背面正中刻“合符”二字,寓意龙凤呈祥。
战国 龙形玉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从原始社会到西周,玉器多光素无纹,西周以后流行在玉器上装饰云纹、涡纹、谷纹、龙凤纹等等。战国时期龙形玉佩常饰谷纹,战国龙形玉佩出土于重庆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呈扁平状,透雕成龙形。龙嘴部呈春秋时龙纹S形,龙头回首,吻部前伸翻卷,背部拱起,尾部上卷,头尾足阴刻曲线纹,龙体呈奔走状,龙身两面均阴刻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谷纹,整齐的谷纹给人以平稳、流畅之感,是战国时期典型的玉龙造型。龙背正中有一圆孔,可推此种玉佩应为悬挂在代表佩戴者身份地位的组玉佩上的玉饰。
战国 双凤鸟形玉佩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凤形玉佩则风格多样,形态多变,有承袭商周凤形玉佩造型、雕工更加繁复精美的凤形佩,也有线条简练矫健的双凤鸟形玉饰。战国双凤鸟形玉饰出土于重庆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身姿简洁矫健,乍看之下为双龙,扁平状,透雕成双凤鸟形,阴刻圆眼,尖弯喙,双凤冠羽相连,身雕为龙形扭曲成“S”形相交,足部相连,尾部上卷接于腹部。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今之重庆涪陵。战国时期,重庆地区是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小田溪墓群出土的玉饰为研究巴人及战国时期玉饰特点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象征神圣的王权外,宋元以降,“龙”与“凤”还被赋予了更多积极的意义,象征着吉祥、和谐与美满。明清时期龙凤玉饰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以圆雕、浮雕、透雕龙凤小件及象征龙凤呈祥的龙凤玉牌等为主。
明 透雕龙纹碧玉带板 广州博物馆藏
现今传世的玉带板大多较为零散,或只有单片玉板。透雕龙纹碧玉带板,呈长方形,正面浮雕三爪龙,以透雕波浪纹作底,龙双角、圆目、张口露舌,龙身瘦长饰鱼鳞纹,尾端分岔上雕卷云纹,龙爪遒劲有力。这件龙纹带板不仅选材精良,且雕刻龙纹,更显尊贵。带板背面四角有钻小孔,可系结或镶嵌于金属框内缝制于革带之上。
百年来,龙凤文化一直为国人所承袭,“龙”与“凤”也成为中华文化中神圣、尊贵、吉祥的象征,它们身上既凝聚着统治者的尊贵与威严,也寄托着百姓美好的祝福与祈愿。
龙凤玉佩由龙佩和凤佩组成,男子佩戴龙佩,女子佩戴凤佩,两个玉佩既可以单独佩戴,也可以合二为一,寓意龙凤呈祥。龙凤玉佩忌男女反戴,在佩戴时讲究男戴龙、女戴凤。龙代表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凤寓意美好吉祥、至贵与至善,玥玺雅承龙凤佩吊坠是人们祈求龙凤和鸣,夫妻恩爱的象征,寓意幸福祥瑞美好。在玉石雕刻题材中,龙凤玉佩是十分常见的题材,龙凤佩顾名思义是龙与凤阴阳相对,其组合既代表阴阳和谐,又代表男女相生相合,故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说。因此龙和凤最受人们喜爱,自然成为中国吉祥含义最丰富的佩饰。扩展资料:龙凤玉佩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为多见的玉器配饰, 龙纹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图案。迄今发现最早的玉龙,呈“C”字形,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国家、帝王以及男性阳刚的象征,也是植根于炎黄子孙心底最深的吉祥物。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春秋战国以后,凤作为“四神”中的南方朱鸟,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龙凤玉佩将寄寓祥瑞的两种神兽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真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巧,造型雅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凤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