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卡”?


什么是“汉卡”?

最近经常看新闻的网友想必都收看到司马南怼联想柳传志的消息。其中有涉及到“汉卡”这个概念。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汉卡”是怎么回事?本文就来普及一下。

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商用微型计算机IBM-PC,从此计算机不仅运用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也逐步走入家庭,走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当微型计算机进入中国时,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当时的电脑 运算水平较低 ,并且处理中文信息时非常慢,如何解决汉字信息处理的问题,成为了倪光南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让我们先来一个感性认识,看一下当时电脑的主板是这个样子的。

我用红框表示,这些插槽,也就是所谓的扩展槽。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主板制造商确实良心啊!一下子提供了这么多扩展槽。当时你要显示图像可以插显卡,如果你要听音乐可以插声卡,收看视频有视频卡,收看股票信息有股票卡,为了处理汉字当然需要插汉卡了。图一所示的汉卡就可以插到这些插槽上进行功能扩展–处理汉字了。

汉卡硬件用来存储汉字字库并提供高速汉字显示功能,当使用者用键盘输入汉字的编码时,汉卡软件会自动将它们转换为汉字或词组,然后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包括汉字信息的处理结果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或打印出来。

早期的计算机使用中,因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减少在汉字输入过程中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研制了汉卡。使用汉卡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占用 计算机内存 空间。因为那个时候内存也贵。但汉卡存在与其它硬件冲突的问题(需要有经验的维护人员进行中断号码的修改)。随着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因此汉卡的使用越来越少。

到了90年代中期之后,486微机加上 Windows 3.2 操作系统就可以不需要汉卡辅助,很好地支持汉字处理,而且还几乎没有附加成本,此后,汉卡和各种卡也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这些是信息 历史 发展的产物,今天也是倪光南和联想公司的纠葛所在。

朱邦复是中文终端机、仓颉输入法、汉卡的发明人,被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华人誉为“中文电脑疯子”。早在1976年,朱邦复已经着力开展对汉字的研究,发表《中文形意检字法》,以26个字母为检索键,为日后的中文计算机、中文人工智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于1980年,与宏碁公司推出全球第一台中文计算机,被国人称为“中文电脑之父”。此后40余年,朱邦复带领学生潜心研究,一步一步把中文人工智能推向成熟。

朱邦复成就

1、汉字基因字典

《汉字基因字典》是朱邦复按 汉字基因理论编纂的一部字典,特点是以汉字的字首字身解释字义,去除后来的“错讹字义”,达到“正本溯源”的目的。

2、仓颉系统

仓颉系统是朱邦复先生及沈红莲女士根据“汉字基因”理论设计的电脑系统,目的是解决汉字在数位化、资讯化上的一切困难,如缺字、编码、储存、排序、输入。

3、康熙字典

这部字典仅取汉字的“本义”,参照《康熙字典》和《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并根据 汉字基因理论,把组合字分为字首、字身解释,字首为常识分类,字身为细部定义。

天越星汉卡是陈顶天发明的。陈顶天是虚构人物,无历史原型。但编剧林黎胜在男主角陈顶天身上浓缩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精英创业史,其中不少情节源自求伯君、史玉柱、冯仑、潘石屹、马云这5位当代财富精英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不久,没法输入中文、处理中文,中关村很多创业者苦心钻研来解决这个事。“那时电脑运算速度慢、内存容量小,为让电脑能够处理中文汉字,必须发明新的硬件去弥补电脑性能和配置上的不足,汉卡应运而生。

当时,得益于改革开放全面铺开以及海淀区营造出的宽松创业环境,一大批知识精英纷纷向中关村聚集,成为新技术的缔造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

发明汉卡的历史机遇落到了高技术人才集聚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并成立了一家民营企业——新技术发展公司。1985年,第一张联想汉卡诞生了。汉卡安装在当时最流行的电脑上(开启后屏幕上出现“欢迎使用联想式汉字系统”字样),促进了电脑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

诞生历史

早期的计算机使用中,因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效率,减少在汉字输入过程中对存储器的频繁访问,研制了汉卡。使用汉卡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速度,尽可能的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空间。但汉卡存在与其它硬件冲突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因此汉卡的使用越来越少。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82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