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尾有哪几种类型?

银沙湾2023-02-03  31

彗尾一般总是朝背离太阳方向伸延的,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了。“夕现则东指,晨见则西指。”由此自然能推测出这是由于来自太阳的某种斥力对彗星物质作用的结果。根据彗尾的形态和所受斥力的大小,把彗尾分成3种类型。

Ⅰ型彗尾:细长、弯曲程度不大,几乎在背离太阳方向上直线延伸。所受太阳的斥力最大,约为太阳引力的18倍到100倍,甚至更大些。

Ⅱ型彗尾:较宽,弯曲程度较大。所受太阳斥力约为太阳引力的05倍到22倍。

Ⅲ型彗尾:比前两型都短且宽,弯曲程度最大,斥力约为引力的01倍到03倍。

这3型彗尾都是向彗尾运动方向的反向弯曲。此外,在几颗彗星中还看到指向太阳的彗尾,称作“反常彗尾”或“逆彗尾”。

彗星在接近近尾时形成尾巴——它们最接近太阳时的轨道位置。太阳的热量蒸发了彗星的一些物质,释放出被困在冰中的尘埃颗粒。

黑尔-波普彗星的尾巴

弗雷德·埃斯佩纳克 / 美国宇航局 GSFC

太阳辐射压力和太阳风共同吹走彗核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两个独立的尾部:电子尾和尘埃尾。

两种类型的尾巴

紫外线电离彗星吹出的中性气体,太阳风将这些离子直接从太阳吹出,形成离子尾部,通常呈蓝色发光。另一方面,灰尘尾部是中性的,由小尘颗粒组成(大小与香烟烟雾中的灰尘相似)。来自太阳辐射的压力将这些粒子从彗核推开。这些粒子继续沿着彗星绕太阳的轨道运行,形成离子尾部,通常呈蓝色发光。另一方面,灰尘尾部是中性的,由小尘颗粒组成(大小与香烟烟雾中的灰尘相似)。来自太阳辐射的压力将这些粒子从彗核推开。这些粒子继续沿着彗星绕太阳的轨道运行,形成一个漫射的弯曲尾,通常从地球上出现白色或粉红色。

彗星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尾巴的天体——最近的观测显示,即使是小行星偶尔也会发芽尘埃尾。

相关知识

彗星(希腊语:Κομήτης,德语:Komet,英语:Comet),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SSSB)。当其朝向太阳接近时,会被加热并且开始释气,展示出可见的大气层,也就是彗发,有时也会有彗尾。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松散的冰、尘埃、和小岩石构成的,大小从P/2007 R5的数百米至海尔博普彗星的数十千米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长达一天文单位。

肉眼可见的明亮彗星,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彗星头部中央有一个密集而明亮的“彗核”;核的周围有云雾状的球形“彗发”,彗核与彗发有时又称为“彗头”;彗核后面拖着的一条长长的明亮尾巴,就叫“彗尾”。彗尾通常总是背向太阳。根据彗尾背离太阳的程度,天文学家把彗尾分成三种类型:Ⅰ型彗尾几乎是直线,其方向很接近于太阳到彗星连线的延长方向;Ⅱ型彗尾朝着和彗星运行的相反方向弯曲得较大;Ⅲ型彗尾则弯曲更大。

彗星离太阳很远时,是暗而冷的一团物质,并无“头”“尾”之分。当彗星接近太阳时,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使彗核中的物质“蒸发”,不断抛出气体和尘埃,并开始发光。这时,太阳对彗星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一种是万有引力产生的吸引作用,一种是太阳辐射压力和太阳风所产生的排斥作用。这种排斥作用的斥力,迫使微小的气体分子和尘埃向背离太阳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一条或几条彗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61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