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折文可以这样写:
一、此偏旁忽而上,忽而下,可居左,可居中。以居上和居下为多。以居上为例。
1、头要写小。如大鸟展翼,头小翅膀大,罩住下方。
2、头撇为45度短撇,短平快。
3、短横略抗肩,自头撇的上1/3处起笔。此处横写短,才可以将字头写的小。
4、第二个撇为长撇,45度或更陡向下,如龙泉宝剑,直而长,尾端略翘。
5、最后一笔为长捺。与第2个撇相交于竖中线上,夹角呈90度左右。捺的起笔要靠上一点,这样字头会写得更小一点。
二、结合不同位置来看
1、居上。撇捺的开合程度,视下方部件的大小多少而定,可以窄也可以开阔,以包裹住下方为准。
2、居下。一般写扁大开,以支撑住上方架构。
3、居左。捺写缓写长,以托住上方。
4、居内。捺变为反捺,写小。
5、居上居下时均可写为反捺。
三、如何区别“攵”和“夂”:
“攵”名为反文旁儿或反文儿,四笔写成;“夂”名为折文儿,三笔写成。二者名称不同、笔画数不同,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攵”一般处于左右或左中右结构字的右边;例如:攻、故、敌、做、放、收。“夂”一般处于上下结构字的上边、下边或半包围结构字的左边。例如:条、处、冬、夏、各。
折文又称为反文旁:攵,笔画如下:撇、横、撇、捺。
反文旁是指攵,共4画,象形字,楷书中从攴(pū)字变形,变为反写的文字,不可写作3画的夂或夊。
带攵(反文旁)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例如:收、攻、放等等。攵,共4画,楷书中从攴(pū)字变形,变为反写的文字。攴字象形,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为汉字部首之一。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反文旁的字
笔画2:收。笔画3:攻、改、攸、孜、攼。笔画4:败、放、牧、攽。笔画5:政、故、畋、敀、敂、敃、敄。笔画6:敖、敌、致、效、敉。笔画7:教、敢、救、赦、敏、敕、敛、敝。笔画8:散、敬、敦、敞、敜、敩、敨。
折文头的写法:折文头由短撇、横撇和捺三个笔画组成,首先起笔写短撇,第二笔横撇的起笔位置在短撇的上部,注意横短撇长,第三笔捺的起笔在短撇的下部,与横撇的撇交叉,捺的长度与横撇的撇长度差不多,三个笔画形成的中间的空间要小,撇和捺自然舒展。
折文的偏旁是夂。
“夂(zhǐ)”字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脚”,不过这个字现在不再单独使用了。值得注意的是:“夂”字“父”、“久”、“攴”等字的形、音、义都不同,千万不能相混。
“夂”字是部首字,凡由“夂”字作为组成部分的字,大都与脚有关,如“降”、“各”、“舞”、“夏”、“麦”等字。
夂字旁的字
1、冬(dōng),5画,上下结构,部首:夂。
其古字形像绳子两端有结的样子,意为终结、终端,是“终”的初文。冬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冬”又指冬季。“冬”也用作拟声词,用于形容敲鼓的声音,用作拟声词的“冬”原作“鼕”,后简化为“冬”。
2、各(gè),6画,上下结构,部首:夂。
本义是到达,这个意思后来用在“各”旁加彳或辶作形符的字来代替,而各字则借用为兼有指代作用的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由两个以上的施行着发出,也可表示这些不同施行者具有某种共性。
3、条(tiáo),7画,上下结构,部首:夂。
本义:植物的细长枝。引申指“泛称条形的东西”,“细长的形状”,“项目,分项目的”,“层次,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