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记载,孔子生病了,子路为孔子向鬼神祈祷,请求让自己的老师健康。孔子说,可以这样做吗?子路说,可以这样做啊,《诔》中就记载了向天地神明祈祷的事情,这就是通过祈祷可以完成心愿的证据啊。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已经祈祷了很久了。
2、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会没有人能赶上你啊。
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
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毛,再装上尖利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3、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以野菜充作食物。懂事的他很早就干活养家,替父母分忧。
有一天,年老的父母想吃白米饭,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的路,到集市上买了一些大米,背回来给老人做饭吃。父母去世很多年后,子路也有出息了,当他穿戴齐整、饮食精美时,又想起了双亲,叹息道:“即使我想吃野菜,再为父母去背米,哪里能再得呢?”
4、有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出外游学,走到仲村时口渴了,就向正在井边打水的仲由讨水喝。
仲由却故意说:“要喝水有条件,先认一字,若不识,须叫我三声老师。”博学的孔子自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是何字?”这下真把孔子师徒难住了,围着水井转来转去,也不得其解。
最后还是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不就是‘仲’吗?”想不到自己被一个少年难住,孔子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
听闻此语,仲由连忙跪下说:“得罪得罪,本是玩笑,却冒犯了贤者,请受我三拜,收我为弟子吧。”孔子又惊又喜,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我就为你取字‘子路’吧。”
5、卫国内乱,戚邑的主人孔悝被扣为人质。子路不听劝阻,只身从外面赶赴城中搭救,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头上系冠的缨带都被戈剑割断。当子路发现冠帽脱落,正色说道:“且慢,正直的君子死时,帽子不能不正,衣服不能不整。”边说边尽力戴正帽子,系好帽缨,坦然受死。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营养不够,他徒步百里之外买到米,之后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一年四季,不论寒风烈日,不辞辛劳。
后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因为父母的过世而感叹。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生活,即使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人们为了纪念子路,将子路负米这段堤防 改为“子路堤”,将子路堤旁边的堤上村,更名为子路堤村。后来人们就以“负米”表示求取俸禄钱财等以孝养父母。
扩展资料:
一、原文及译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译文: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二、子路简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之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里负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
子路,大名叫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
众多弟子中,孔子曾经多次对人说过:如果这么多弟子里,有谁会愿意陪我走完这一生的,一定是子路。如果有一天,我走投无路要跳海,能和我一起跳海的人也只有子路。
众多弟子中,孔子喜欢的弟子有很多,喜欢子路,不只是因为子路是唯一敢直言面谏这件事。孔子对子路的评价语:为人率真,性格耿直,有勇有才,做事果断,信守诺言,从来不去听别人说的难听话。
还记得子路初次拜见孔子的情景:孔子一介儒雅之身,席地而坐,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这时有弟子来报,说有人想要拜师学习,话还没说完了,就见一个人已经站在孔子面前了。只见他:身材魁梧,手上拿着一把剑。头冠帽上带着漂亮的公鸡羽毛,鲜艳夺目。身上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配饰过重。看见老师,双眼直视,一点也不躲闪。
周围的弟子,曾见过前来拜师学习的弟子都是毕恭毕敬等候一旁,未曾看见这样直接闯进的,还是未入门的弟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时有很多弟子都不看好子路,甚至有弟子提出不让子路入门做弟子,孔子没有答应。孔子了解到子路童年的生活,看见儿时他孝敬父母,决定收留他。当时孔子没有责怪他毫无礼貌,只是严厉说:你穿成这样来拜见老师,态度还如此蛮狠无理,怪不得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子路听了孔子的话,感觉到这些话有些道理,怪不得从来就没有人给他讲过这样的话。
于是急忙转身离去,回家换回了朴素的衣衫,戴正了衣帽,重新回到了孔子面前。这次子路知道了先给老师打声招呼,神态举止也稳重多了。孔子把这些细微的变化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子路只要能克服急躁粗鲁的毛病,加强自身修养,勤学上进,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从这一刻起,子路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始成了孔子的弟子了。
孔子问:你喜欢什么?
子路说:喜欢射箭!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问你为什么你如此聪慧勇敢,却在学问上学不过别人?
子路颇为得意说:因为我聪明,不用去学也懂。你看有一种长在南方的竹子,削了来做箭,不用加工就可以毫不费劲地射穿那些用鹿皮做的防身盔甲。
孔子说:如果把这竹子装上羽毛,箭头装上铜尖,你看是不是就更容易刺破穿透呢?
子路老老实实地说:老师说得对!
孔子说:人和这竹子是一样的,天资聪明是让人不敢小看,可是后天的努力,刻苦的学习更为重要呀!从此以后,子路认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出很高的要求,经常用老师的标准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进步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