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说道: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听了大臣的计策,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围魏救赵》的故事道理
1、一种方法无法直接实现愿望或者目标,那需要就想其他办法,迂回实现我们的愿景。
2、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想到解决的方法。
3、做事情之前,要充分了解和熟悉事情,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这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原本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军事策略,现在多用来指作战时偷袭敌人的后方,促使敌人撤退,缓解当前作战危机。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战术,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根源去解决问题。扩展资料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魏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交好的齐国求助,齐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去解救赵国,军师孙膑提出先不直接攻打围困邯郸的赵军,而是向魏国都城大梁进攻,魏军听到消息,一定会先回来救援,齐军可以在路上设下埋伏。结果,庞涓果然撤兵回魏国,并在桂陵受到伏击,齐军大胜,魏军溃不成军,退回魏国,赵国的危机就解除了。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孙膑,原本与庞涓是师兄弟,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在孙膑投奔魏国时设计陷害孙膑,使孙膑遭受酷刑。孙膑忍辱负重,来到齐国,逐渐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齐王的重用,在齐魏两国的战争中,打败庞涓,后来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
1、“围魏救赵”是说孙膑。
2、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