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的翻译

荣昌卤鹅2023-02-03  29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语出《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怀怒:心胸中的怒气。未发: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在这里“休祲”并举,实际侧重的是“祲”。降于天:是“于天降”的倒装,状语后置,意思是从天象上降临。

这是安陵国的使臣唐雎向秦国国王说的话。秦国想侵占安陵国的土地,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交涉这件事。当秦王用天子之怒来恐吓唐雎的时候,唐雎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他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之怒”对“天子之怒”,寸步不让,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煞灭了秦王的嚣张气焰。

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把握句子中的实词意义和状语后置的文言现象,比如其中的“怒”,意思是怒气,名词,与下文中“怒”的意思、词性都不同。同时要把后置的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来。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说清楚是谁“怀怒未发”以及“休祲”的偏义复词特点。

于:介词,从的意思,即从天中降。

出自西汉刘向《唐雎不辱使命》,原文选段: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文章主旨: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雎不辱使命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出自《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12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