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大多束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读方式2023-02-03  17

很多人看古装电视剧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女子一样,古代男子也是长发翩翩。他们惯将头发高高束起,显得干净而利落,随手轻拂额角长发,更添一种玉人风姿。长发男子不显女气,反而多了一种沉稳和俊逸。那么,古代男子为何要束发?

孝道文化的影响。男子留长发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孝道文化有关。古人讲究孝悌忠信,尤其把“孝”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孝顺双亲,便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身有伤,贻亲忧”,如果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让父母担心,这是不孝的表现。身体乃父母所赐,绝不敢轻易毁伤。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父母的恩德,即使连一寸头发丝也舍不得剪掉。所以男子同女子一样,都蓄长发。

仪表礼仪的影响。既然不能减掉长发,也不能披头散发,有碍观瞻,所以男子便开始流行束发。相对于女子繁杂的头饰花样,男子的发式类型比较简约。主要起到整洁仪表,方便做事的作用。

男子将头发束起会配以各种冠帽布巾进行装饰,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特定的身份,二来美观实用,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可以防止头发突然散落,失礼于众人。束发的方式通常也会根据所穿服饰进行修改,讲究搭配和谐。

束发方便劳作。留长发的人都有体会,披散开来的头发风一吹就凌乱不堪,不禁遮挡视线还容易不小心纠缠在一起,导致汗湿打结,让人越忙越乱,十分妨碍做事。然而将头发高高束起可以完全解决这些难题。

古代男子束发既能体现孝心至诚,又美观实用,方便人们进行各种生活作业,还可以体现不同阶层人物的长幼尊卑,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804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