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及其本质

煜怎么读音2023-02-02  25

含义: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不是资本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些民主权利不仅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而且国家还提供实现这些权利的政治上的保障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最广泛和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后实现的。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人民既要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本质:

对全体人民负责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具体内容是:(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有权管理国家事务,有权对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干部实行监督。(2)体现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辩证统一。(3)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各族人民都平等地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享有法律的、物质的保证。(4)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人民既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纪律和法制。(5)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同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区别,同无政府主义也有本质区别。(6)要求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有相应分工,但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相互协调工作,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7)是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8)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既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又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特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艰难的奋斗历程。

坚持党的领导

政党是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的出现是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标志。在政党与民主的关系上,是先有民主,后有政党。然而,和世界上其他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有自己很特殊的地方,它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中产生政党这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政治生态中,既不存在市场经济及建诸其上的经济发达这样的前提条件,也缺乏相应的民众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既不存在民主政治的历史,也缺乏政权交替的合法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只有先建立政党,再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推翻专制制度,渐次向民主政治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出现能不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带领人民争取人民民主的纲领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早在建党前夜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民主启蒙运动,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领导的;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本质,毛泽东曾在20世纪30年代时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同时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如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所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及其制定的宪政体系和实践;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实行的“三三制”等项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能不能推动民主的发展?要看到,建国初期我国的民主本质得到很好体现。1953年召开了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3年举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公民选举中,近3亿人口参加了选举。当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受前苏联经济和政治模式、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党内“左”倾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受到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断。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并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9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并且正在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扩大党内民主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又一特色和有效途径。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党内民主建设好的时期,也是人民民主发展较好的时期;党内民主发展不好的时候,人民民主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损害。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在这方面做出理论概括:“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十六大又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并对扩大党内民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近年来,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央颁发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采取了相应步骤和措施,调动广大党员开展党内民主的积极性。尤其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为推进人民民主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实现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是人民民主决不是处于被动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迫切愿望,对党内民主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着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为党内民主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竞争意识日益增强,发展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表现出人民民主建设的极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次,人民民主的发展经验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进步和完善。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和经验。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十七大提出“要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又如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完善对党代表选举工作的进步提供了有益借鉴。十七大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推动民主文化建设

中国的民主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民主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一整套党内党外民主改革制度框架的建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具体制度在实施中出现变味、走样、束之高阁的现象。面对制度约束的显规则,一些化解制度权威的“潜规则”应运而生;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权大于法;党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而在一些地方、单位,当权力与程序出现不一致、而又非要走程序不可时,就通过潜规则使程序服从权力。这些现象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这与我们缺乏民主的传统和历史有关。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十分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问题在于,当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一些新的民主制度的时候,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某些旧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影响与之不相适应,呈现出新政治制度与旧政治文化“拉郎配”的矛盾状态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软性抵抗状态。这说明,民主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到来。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是“对政治道理的说明远远重于政治结构的建构”,“政治变迁实际上是知识的变迁”。这就是说,制度是在一定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行的政治转型需要在对新政治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开启,也就是要走“先知识积累、后制度建构”之路。但是在中国,一方面,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党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我们没能完成”,新型政治文明的文化知识远没能充分建立和积累起来;另一方面,当前又面临着在超浓缩的时限内同时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艰巨任务,人们往往过分地把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增长上,不注意对政治建设本身问题的思考,政治话题往往被泛化或虚化,既缺乏基本政治理念的沉淀,也少了对待政治的科学态度。面对这种欠缺,须尽快补上政治知识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之课。 补上这一课切实可行的路径是十七大提出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公民参与是建构一种民主的社会生活,使社会成员通过民主运作、民主实践获得民主的技能和观念,使民主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进而形成民主的氛围、民主的政治文化。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可完善和细化民主制度建设,使民主和监督制度的缺陷得以发现和弥补,建立一套良好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良性体制机制自动发生、运转的力量,由此来改造和净化在人与人关系上出现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长官意志、家长特权等问题的制度环境;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使国家民主扩大为社会民主,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的领域是社区或工作场所。只有当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决策时,才能提高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减少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富有知识、对政府事务具有敏锐兴趣的公民,从而有助于一个民主社会的形成;在公民的积极参与下,社会成员自身可以受到教育,唤醒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培养公共合作精神,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

实践和技术的成熟

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就是越来越把着眼点放在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研究上,即不仅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问题,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技术问题。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技术性、程序性、操作性方案。所谓“民主政治技术”,主要是研究民主政治发展中的策略、技巧和细节等问题,从而具体把握、调控,掌握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动权。 首先,在民主发展的策略上,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说明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策略主要是:既积极又稳妥,渐进发展,使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相适应。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社会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政治智慧。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命题下,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重要制度组成部分提出来,既是创新,又是循序渐进策略思想的体现。 其次,在民主发展的技巧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政治活动方式正在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无论是制定政策的程序,处理日益复杂的国内矛盾、国际关系上,在政治运作上都比过去更加周密谨慎,主观独断的“拍脑袋”现象减少,面对国内诸多利益分化,教育、医疗、住房矛盾突出等问题,各级政府正在抛弃“管卡压”的粗放式手段,转而以疏导、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加细致地注重民情民意,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施细节,尽可能集民众智慧,纳民众心愿。“十一五”发展规划,采纳了412万人的建言,包含着许多数字化的政治目标。近年来,一些新的“官场惯例”正在形成,如部门领导在所辖领域出现大问题时,要主动请辞或被免职;省市级官员上任时发表就职承诺,公开执政思路;遇到突发事件相关官员必须到场与老百姓协商解决问题;在地方领导人换届过程中逐渐扩大提名环节、考察环节、选举环节,等等。这些本身既是民主的实现,又是民主技巧的展现。 最后,在民主发展细节上,更注重微观研究,强调落实问题。十六大及以后的若干全会的相关决定,都明确提出了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目标和途径。如: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十七大进一步从六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涉及到如“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细节要求。近年党还不断下发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等。在党中央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正在向务实的方向深入发展,不断破解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

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最高类型的民主。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管理经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广泛权利和自由,并且有法律和物质的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辩证统一,只有对敌人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的作用

1、共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框架

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主的基本价值为取向,以民主的制度建构和程序设计为路径,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最终的归宿。政治发展是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环节。

2、有助于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通过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推动公民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并在参与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养成民主的习惯和民主的意识。公民在参与协商对话的过程中,增强对共同体和决策的参与感,并努力寻求公正的价值追求。协商民主在关注公共利益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在注意保护多数人利益的同时,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80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