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能够成为主谓宾的中心。如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不能成为主谓宾的中心。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含 -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及副词等。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另外还有独立于体词、谓词、加词之外的代词。
怎样理解实词?
1 .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2 .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4 .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2.动词活用
①活用作名词。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
3.形容词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
4.数词活用
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如:用心一也(一:专一)。
实词:实词是语文词类中的一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虚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更不能重叠使用。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常见的文言虚词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或“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2、乎:用作语气助词;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3、其: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