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叫上海有什么含义?

秘鲁渔场2023-02-02  37

上海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

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二、上海名称的由来与渔民有关

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 | 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时,突然问了陪同人员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举座哑然,没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问题。

最后,还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斩钉截铁地说:“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么下海在哪里?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经地义。名字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凭空出现没有来历的。

现在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有一座下海庙,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那时候,从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所以当时这里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和天妃娘娘,而现在则变成了观音。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海门路,顾名思义,大海之门,就叫海门路。当时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着篮子过桥,所以叫提篮桥,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从这个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黄浦江这个名字,其实是个悖论,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两者会混为一谈?

黄浦江的原名是黄歇浦,黄浦江是黄歇浦与春申江名字混杂的叫法,而黄歇指的是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

黄轩饰演春申君黄歇

宋代为解决吴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就会开凿一条进入吴淞江的大支流,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北宋郏亶著《水利书》:“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吴淞江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南宋时设上海镇,元代建上海县,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为上海镇。而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却与“上海”这个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渐淹没在 历史 的尘埃中。

上海浦与下海浦,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下海浦于清同治年间被填没,成为了现在的海门路,即今北外滩的滨江绿地一带,依旧在焕发着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只知北外滩,却不太了解曾经的下海了,只有提篮桥附近的那座下海庙还在见证下海的 历史 。

下海庙俗称“义王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一开始只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

嘉庆年间下海庙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通俗点说这是一间尼姑庵。

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之后又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

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2012年,经过重修的下海庙重新对外开放,让这段上海的 历史 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与下海一起被人们遗忘的是吴淞江。吴淞江,就是松江,这就是松江区的名字由来。

苏州河(吴淞江上海市段)明明在上海为什么叫苏州河,跟苏州有什么关系?苏州河之名,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

在苏州河畔,有一座建筑,像一座咖啡色的巨型山岳矗立在苏州河流入黄浦江的交汇处。在解放前,这是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它的名字叫百老汇大厦(即今上海大厦)。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国建筑师法雷瑞设计,为英商投资所建。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叫这个名字,却并不演百老汇戏剧。那为什么叫百老汇大厦呢?是因为大名路。这条马路在虹口区南部。西南起外白渡桥北堍,东至九龙路。清同治三年至光绪十四年分段筑,初名虹口路。光绪三年改名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所以这座大厦就叫百老汇大厦。1943年,百老汇路以河北大名改今名。没错,就是《水浒传》中梁中书所在的大名府。东大名路的大名同样指的河北大名,这条路是大名路的东延伸段,故名。

1951年,陈毅市长将大厦命名为“上海大厦”。这是外滩建筑群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做客大楼,俯瞰上海市容。

这张照片,就是1973年9月17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大厦等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

周总理在等待法国总统蓬皮杜

现在的下海地区,最著名的就得说是提篮桥。除了大名鼎鼎的提篮桥监狱,提篮桥区域在二战中曾积聚过许多犹太人,是他们口中的“诺亚方舟”。上海方舟是犹太人世界,在那段“反人性”日子里的最温暖的“避难所”,是他们最温情的回忆,也让中国上海成为最散发人性光芒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会建在这里。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 历史 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这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称华德路会堂,后改名为摩西会堂。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时,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彼时的提篮桥社区接纳了二万余名从欧洲而来的犹太难民。他们与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学会了生煤球炉、包馄饨,不少人还和上海邻居成了朋友。而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犹太人感谢上海,上海也感谢这些来沪的犹太人,因为他们中杰出的艺术家给上海留下了“艺术瑰宝”。

著名小提琴手俞丽拿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谭抒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跟随犹太籍小提琴教授布雷斯劳·卫登堡学习小提琴。傅聪也跟卫登堡学习小提琴。

白马咖啡馆,又是一处充满浪漫和传奇的地方。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盘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

白马咖啡馆

百老汇大戏院 ,这个百老汇,则是真正的百老汇了,和百老汇大厦不一样,但它之所以建在这里,还是因为这里原本是一条百老汇路。

百老汇大戏院,1928年由美商奥迪安大戏院公司投资创建,地址在百老汇路11号(今霍山路57号),1930年9月18日开幕,首映《璇宫艳史》。

百老汇大戏院

百老汇大戏院在上海也曾红极一时,1987年起,霍山路57号曾经的百老汇大戏院改建为多功能 娱乐 场所,底层建有400平方米180座的新型歌舞厅,取名百老汇舞厅。1988年上缴利税超百万元,并获上海市第一、第二届市文明舞厅称号,百老汇大戏院迎来第二春。

第二春花谢后,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多少有些破旧的老建筑,多少会有些感慨,但只要我们从空中俯瞰这片原本叫做“下海”的区域,如今北外滩的虹口正在迅速崛起,那是一片充满发展潜力的热土。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下海向未来奔去,等待并迎接它的,将是美丽的前景。

· 违法又违德的“活动物盲盒”,怎么能够畅通无阻?! · 菲律宾外长爆粗口,不能就这么完了! · 良医 | 腰突、颈椎病……这些现代人“魔咒”龙华骨伤科怎么用中医治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贸易有着密切

的联系。大约从宋代开始,随着商贸的日益兴盛,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间更是“商贾云集”、“城内外无隙地”。

不过,上海名称的出现和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仅仅是华亭县的一部分。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

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

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

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

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

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56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