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得到了善终,死后被追封为文成候。张良的功劳在于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打了很多胜仗,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唯一的过失,就是没有预料到项羽会在彭城围攻刘邦,致使刘邦损失了30万兵马。
刘邦建立大汉朝以后,开始了屠戮功臣的行为,他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和萧何,可是刘邦却唯独放过了张良。
张良之所以没有惨遭杀害,主要是因为他清楚刘邦的为人,知道刘邦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张良并没有留在朝堂上帮助刘邦处理政务,而是归隐山林,开始修仙问道。正因为张良没有沾染权力,所以刘邦才会放了张良一马。
后来戚姬生下了赵王刘如意,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想要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只好找到张良求助,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
刘邦也明白商山四皓的影响力,知道天下的士人集团都非常支持太子,太子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不可动摇,于是就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因为张良帮助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吕后非常感激张良。刘邦去世,吕后掌权以后,吕后并没有残害张良,而是善待他。张良去世以后,吕后还追封张良为文成候。
至于张良的功过,那当然是功大于过了。张良在追随刘邦之前是韩王兴的门客,后来他被韩王兴派去护送刘邦,刘邦由此发现了这个非常出色的谋士。
当初刘邦打下汉中之地,封堵函谷关以后,项羽大怒,打算起兵40万攻打刘邦。可是在战争前夜,张良得到了这个机密军情,他马上将此事报告刘邦,并且将项伯引荐给刘邦,最后通过刘邦和张良的游说,项伯答应去劝解项羽,刘邦也成功捡回一命。
结语:张良的结局非常好,得到了善终,他并没有被刘邦和吕后残害,死后还被追封为文成侯。张良的功大于过,他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逃脱险境,打败了项羽。 张良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预见到彭城之战的失败,导致刘邦损失了很多兵马。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夙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
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
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