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头自古有之,释其义,就是指古人的兄弟分支,一代接一代且不间断的传承,那个分支的源头就是房头。
分支源头有几个,房头就有几个。而且,按房排位,老大即大房,老二即二房,余类推。
在村庄,分支源头的后人,很自然的组成了一个最亲密的集体。民间称之为亲房。亲房具有办事的力量。
一般的村庄,房头都有好几个。房头越多,传承房头的人脉就会越多。
自古至今,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主要力量靠房头。当然,人口稀薄的村庄,即使房头再多,也会抱团取暖,不分你我,团结协作,众人拾柴,办事火焰自然就高。
在民间,常常有不同班辈的后人,茶前饭后,博古论今。拿祖宗来说故事,沉睡在地底下的无数古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靠自己的生命力,在险滩激流中搏击,只有那些美丽的传说才能在大风大浪中越滚越圆,越圆就会滚得越远……
当然,对后人来说,祖宗的那些美丽传说,最初也是来源于鲜为人知的轶事,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慢慢雕刻,渐渐丰满,形象自然就美了起来。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岭下六房源头的轶事。
在岭下,六房的源头是应敏公,他是我们岭下共同的祖宗秀升公第6个儿子,字对五。雍正年代出生,即1727年,卒于乾隆年间,即1778年,享年51岁。妣张氏,生于1728年,卒于嘉庆时代,即1809年,享年81岁。
两位祖宗,一生育子女6人。儿子5个,女儿1人。
在翻译两位祖宗及他们六位子女的出生年号的时候,一种有趣的现象跳进了我的思维,真有点不写不愉快的感觉。
5个儿子出生的时间分别是:
老大立瑛,生于1752年;
老二立琦,生于1756年;
老三立珍,生于1760年;
老四立瑾,生于1764年;
老五立环,生于1768年。
一看数据,眼睛一亮。好一个天然的数学题。每隔4年,生一个小孩!其规律多么的整齐!
问题来了。那个女儿怎么办?
我们继续分析。
应敏公生于1727年,妣张氏生于1728年。我们来算算:
长子生于1752年,这说明:应敏公25岁,妣张氏24岁,生下长子立瑛。
两位祖宗出生年代是雍正。在清朝尤其是早清时期,由于皇帝都是十几岁成婚,民间一般都是13~17岁,女性出嫁。
由此推算,应敏公与张氏结婚年龄,应该早于20岁。因此,我认为,第1个生的应该是女儿。
你看,最后一个儿子出生的时间是1768年,这一年,应敏公41岁,张氏40岁。看数字,在那个年代属于高龄。两人都40开外再生女儿,可能性不十分大。
根据两位祖宗生育的规律,女儿出生的时候,应敏公应该21岁,张氏应该20岁。
那个医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年代,靠医学技术影响生育规律是不可能的。从5个儿子出生的规律来看,两位祖宗第1胎应该是女儿。而且也是间隔4年!
研究历史,其味无穷。这些数据背后,一定能够折射出这个幸福的家庭无数个动人的故事。
2020年---1727年=293年。
这道历史数学题,告诉岭下人,300年前我们是一家!300年后,我们仍然是一家!
因为,我们同血脉,同家风,同呼吸,同命运!
我们岭下,永远是一家人!
我们是一个大房头!追踪溯源,我们的房头是秀升公!
看过《破冰行动》以后,很多人都对“房头”这个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疑问,毕竟这份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并不多见,甚至还有人将剧中的大房和二房理解为封建社会的多房姨太太,其实两者之间是存在本质差异的,剧中所提及的大房和二房,其实是同一血缘关系的不同分支,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叔伯兄弟。
分清了大房和二房以及三方之间的不同关系以后,就会发现房头其实也并不难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同一支血脉里的大哥,其实这些排序在广东地区还是比较常见的,为的就是区分叔伯兄弟之间的具体序列,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支同血缘的亲戚,都会有个打个作为房头,这也是为了便于家族管理而传承下来的家族管理方式。
通过对于剧中血缘关系的梳理不难看出,大方二房和封建社会牵扯到姨太太的那种叫法是截然不同的,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区分同一家族中的不同分支,从而便于平时生活中的合理分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破冰行动》中的表述,还是有关姨太太的表述,都不过是区分家族排序的方式方法而已。
目前来看,《破冰行动》的热播的确让更多人对房头之类的叫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不管称谓上如何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便于家族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多了解一些地方风俗,对于更好的欣赏电视剧无疑可以启动很好的辅助作用,毕竟各地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