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的作者是谁?全诗内容是什么?

噻虫嗪2023-02-02  48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如下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扩展资料

赏析

池上》是白居易的一首小诗,被选入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小娃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形象。前两句叙述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小娃偷采白莲回,后两句则是具体写小娃偷采白莲回的情态。

初读此诗,会有这样的感受:诗的语言直白,内容简单,一看就懂。叶圣陶说:“读诗要自己去读,去想,用自己的心思揣摩得来,比从旁人那里听来的深切的多,也受用的多。”我们如果循着诗句反复揣摩,会发现看似内容简单、语言直白的诗句,用字是非常巧妙的。

诗的用字巧妙,还表现在全诗紧紧围绕“小娃”进行。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其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小娃”二字,恰是总领全篇的警策之语。正是因为诗中的主人公是“小娃”,是一个懵懂无知、天真无邪的孩童,他才会撑着小艇来到池上偷采白莲;“偷采白莲回”时,才会“不解藏踪迹”,毫不掩饰自己偷采白莲的行为。

那“浮萍一道开”,是小娃“偷采白莲回”之后,出现的特有情景。浮萍中一道长长的痕迹,优雅自然,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衬托了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快乐心情,再现了小娃偷采白莲中的无限乐趣。

全诗意境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罢此诗,小娃活泼、可爱、顽皮的形象,长久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一首看似内容简单、语言平直的小诗,因为用字的巧妙,而情趣盎然,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浮想联翩。我们不禁感叹,白居易不愧为晚唐诗歌的代表诗人。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池上一般指池上二绝。《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其中第一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作者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扩展资料:

白居易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

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715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