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攻陷南京。五月二十二日,安宗朱由崧落入清军主将豫亲王多铎之手。八月,远支宗室鲁王朱以海于绍兴出任监国,唐王朱聿键则于福州称帝。
然而到了九月,广西桂林又出现了一位监国。靖江王朱亨嘉在自己的王府内黄袍加身,南面而坐。这个就很离谱了,鲁王也好、唐王也罢,好歹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但是靖江王不同,朱亨嘉的先祖首封靖江王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他的血脉比鲁王和唐王更加疏远。朱亨嘉在和手下商量之时,指出当年首封靖江王用东宫仪仗从南京来桂林就藩,所以自己当然有资格监国。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朱元璋的子孙固然是如假包换的天潢贵胄。然而对于老朱家来说,靖江王后裔却反而是正宗的长房嫡脉。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靖江王府真正的始祖追封南昌王朱重四说起。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今属安徽省凤阳县)。但实际上从他的祖父朱初一论起来,老朱家的籍贯是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现属江苏省句容市)。身为淘金户却交不出金子,朱初一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逃往了邻近的盱眙县。
朱初一死后,兄弟二人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于是乎老大朱五一前往濠州钟离县寻找机会,老二朱五四留在盱眙县守家。在此期间,朱五四多了一个儿子,即朱重四。很快盱眙县也待不下去了,但是钟离县还没有好消息传来,朱五四只能带着长子朱重四迁往五河县。在这里一家子安顿了几年,家中又多了两个孩子:朱重六和朱重七。
此时朱五一在钟离县站稳了脚跟,于是朱五四带着三个儿子跑去投奔大哥,并就此在太平乡落脚。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五四的小儿子朱重八出生,这就是日后的明太祖。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老朱的父母双亲和大哥纷纷在这场劫难中离世。靠着同乡地主刘继祖大发善心,这才料理了父母和大哥的丧事。随即剩下的三兄弟做了一个决定:大嫂王氏带着侄儿朱文正回娘家,老二朱重六守家,老三朱重七出去入赘,老四朱重八出家。
多年之后,听说小叔子朱元璋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王氏带着朱文正前来投亲。当时朱元璋虽已成婚却尚未有子嗣,更是将这个唯一的侄儿视若己出,非常尽心。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三月,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让侄儿朱文正出任大都督并节制中外诸军事。换言之,在此时的朱元璋阵营中,大都督朱文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号人物。次年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朱文正奉命出镇洪都(今江西南昌),并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坚守城池85天,为叔父朱元璋反攻陈友谅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此战过后,朱文正却突然 “骄淫暴横” 起来,紧接着又传出他意图勾结张士诚谋逆的消息,最终在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月被免官流放至桐城县。其实我们细想一下,朱元璋真的需要85天时间才能增援洪都城吗?朱文正是不是察觉到叔父有意将他作为弃子?毕竟以他的资历和地位,足以威胁到已经10岁的堂弟朱标。
关于朱文正的结局,《太祖实录》和《明史》都记为 “未几卒” 。但是在朱元璋手书的《御制纪非录》中,却告诉了我们朱文正之死的真相是 “鞭而后故” ,也就是被老朱本人失手打死。当然是不是真的“失手”,那也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反正老朱看到朱文正的儿子,自己的侄孙朱铁柱之时满心愧疚,许诺日后一定封他为王。
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祭告太庙,将侄孙朱铁柱取名为朱炜。老朱的儿子们都是五行从木,孙辈则是五行从火,从这个角度看,侄孙朱炜也算是自家人。十天后,朱元璋在金陵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追尊生父朱五四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正月初五日,追封大哥朱重四为南昌王。等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封建诸王之时,朱炜的名字改成了朱守谦,可见朱元璋已经将大哥朱重四的后裔划出了自己子孙的五行体系。这里面,自然有政治上的考虑。
对于靖江王究竟是亲王还是郡王,《明史》给出的结论是: “靖江王以南昌嫡孙受封郡王” 。这个结论,多少是值得商榷的。明代虽然有一字王为亲王,二字王为郡王的说法,但在明初礼仪制度草创之时并无严格的区分。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礼部官员请求将朱重四的女儿福成公主改封郡主,这里显然是将南昌王作为亲王看待。
不过朱重四虽然是亲王,但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让朱守谦袭封南昌王,显然还是让靖江王和自己的儿子有所区别。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靖江王是名为郡王,恩比亲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靖江王府选址于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独秀峰前,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进行修建。在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等主体建筑,这和皇宫的形制是一样的。
不过总体来说,靖江王府相比秦王府、晋王府还是略逊一筹。根据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议定的王府纵广定制,亲王府 “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也就是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660米。而靖江王府东西宽355米,南北长556米,面积约为正枝亲王府的三分之二大。不但面积不如正牌亲王府,王府内承运门等六座城门的“金钉朱户之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朱元璋和礼部官员的对话来看,靖江王和亲王之间确实“亲疏有等”。
洪武三年大封诸王之前,朱元璋定下了诸王册、宝的规制。所谓的“册”,上面撰写的是册封诸王的诏书内容。所谓的“宝”,通俗地讲就是诸王所用的大印。这两样都用黄金打造,日后成为定制,只有亲王才享有金册、金宝。此时的靖江王朱守谦,和朱元璋其余诸子的待遇相同,也有金册和金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下旨重新更定宗室封爵、册宝制度,明确了郡王的册、宝规制为镀金银册和银印。靖难战争后朱守谦之子朱赞仪将袭封靖江王,礼部官员提出应按祖制授予郡王级别的册宝。当年朱棣和朱守谦同日受封,他自然知道靖江王册宝的级别。这位昔日的燕王殿下是打着恢复洪武旧制的旗号,才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那么在不那么重要的靖江王册宝上面如何尊重老爹朱元璋呢?朱老四想了个变通的主意,规制大小按照郡王,但是材质使用黄金。
明初奉行的国策是“亲王戍边”,诸王星罗棋布于帝国的边境线上。作为随时要出征作战的亲王,朱元璋为诸王配备了直属于王府的三护卫官军。据《明史》记载: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
朱守谦的封国是靖江府(后改名桂林府),这里地处广西极边,蛮夷叛乱极多,靖江王的责任并不轻松。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旨设立广西三护卫。从这点来看,靖江王的待遇和亲王相仿。
此外洪武初年亲王府都有王相、王傅,靖江王府也不例外。首任靖江王相是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参政蔡仙,这可是一位跟着朱元璋一起渡江的革命元老。他在洪武三年九月去世,未能熬到大封功臣的那一天。朱元璋追封其为安远侯,谥武襄,还亲自为他写了祭文。一般来说,蔡仙要是活到十一月,大小也能封个伯爵。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十九日,靖江王府相傅官员齐装满员:左相为广西护卫指挥佥事董勋,右相为浙江参政李质,左傅为飞熊卫指挥佥事徐礼,右傅为户部尚书李泰。当月二十五日,朱元璋下诏确定各王国祭祀之制,其中明确强调靖江王国的始祖是南昌王朱重四而非朱守谦。
结语: 通过本文的梳理,靖江王在洪武初年的待遇,算是无限接近亲王但又略有不如。这个其实很好理解,虽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但是老朱家的长房长曾孙还是朱守谦。看在已故大哥和侄儿的份上,朱元璋不能亏待侄孙朱守谦。然而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靖江王的待遇必须和正牌亲王有所区别。这才有了明初靖江王名虽郡王,恩比亲王的特殊现象。
洪武九年年底,朱守谦怀抱着祖父南昌王朱重四的神主牌位,哭哭啼啼不情不愿地踏上了就藩广西之路。从其后裔朱亨嘉的话来看,当年朱元璋和马皇后为了安抚朱守谦,给了他东宫的仪仗。
可惜朱守谦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他先是在广西搞得当地民怨沸腾,被朱元璋召回南京训诫。不曾想这熊孩子不服气,还敢写诗讽刺自己这位四叔公。老朱雷霆大怒,将他废去爵位,打发回凤阳老家反省。而在明军收复云南之后,朱元璋又给了已经赋闲七年的朱守谦一次机会,让他出镇云南。只是这位靖江王实在能力有限,短时间内又出现了一个“ 军民怨咨” 的局面,于是被再次召回凤阳。二次被贬的朱守谦干脆破罐子破摔,大闹凤阳老家,最终被召回南京禁锢,并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正月郁郁而终。
朱守谦的所作所为,让对他寄予厚望的朱元璋极其失望。他在册封朱守谦嫡长子朱赞仪为靖江世子并且着手修治靖江王府,恢复广西护卫的同时,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做了一个决定: “靖江王府比正枝郡王递减一等” 。换句话说,其他郡王长子袭封郡王,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但是靖江王府长子在袭封靖江王的同时,其余诸子要降一级封辅国将军。最终靖江王国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存在,说他不是亲王吧,他有王城,有护卫,有长史。说他是郡王吧,他的儿子又只能封辅国将军。
有。南昌王李绚,高祖李渊孙,霍王李元轨子,嗣彭思王李元则,龙朔中,封南昌王。薨,子志暕嗣,开元中,为宗正卿。
《新唐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彭思王元则字彝。初王荆,出为婺州刺史。贞观十年徙王,为遂州都督,以冠服奢僣免。久之,为澧州刺史,更折节厉行。薨,赠司徒、荆州大都督,陪葬献陵。高宗登望春宫,过其丧,哭之恸。
无子,以霍王子绚嗣,龙朔中,封南昌王。薨,子志暕(李志暕)嗣,开元中,为宗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