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急需
解析:
什么是课改?老师的课改是改教法,我们的课改是改学法。
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的学习,把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我们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我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老师教学的改变
1.老师的“主讲”变成我们的“主演”
老师有组织的让我们先预习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课文资料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并通过深入课文解答问题,把我们推到了表演的前台。
2.老师的“一言堂”变成我们的“群英会”
在课堂中,我们和老师通过教学、讨论、答疑、指导、评析等进行交流,实现了的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二、我们学习的改变
1.增强了我们的参与意识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倾向是很突出的,在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情景图以后,围绕新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知识进行充分的扩散,使我们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发现新的知识,我们在寻求过程中,参与意识越强,接受新知识就越快,我们一般都有强烈地表现欲和成就欲,老师恰到好处地提问,会引发我们的参与 *** ,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
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我们自己去学,因为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也就是引导我们从“学会”向“会学”的方向转化。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实践中学习,并且是靠自学来完成的,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了。
三、课本,课程内容的改变
1.课本实践内容多了
我们都十分喜欢动手操作,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知识,课本中增加了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并且具有实用性,例如:如何合理地去超市购买东西,如何测量自己的步长等,增加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2.课程中有了综合课
综合实践课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兴趣,让我们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
总之,课改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我们多方面的素质,对我们的成长助益很多。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扩展资料: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改革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
课改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