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指什么?

桓齮2023-02-01  42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1.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的具体现象:

1.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济互补性,是指相关经济活动体之间,相互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它是人口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和前提,条件上的互补性构成经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

如各类产业之间,煤矿采掘经济活动为机械制造业经济活动提供燃料煤,而机械制造业为煤矿开采经济活动提供开采工具、设备,二者之间就具有互补性。

还如国与国之间,中国与东南亚,以石化行业为例,东盟国家的石化工业相对落后,虽然盛产棕榈油,但在棕榈油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没有中国同行业的加工技术先进,这些因素为双边互补合作提供了机遇。

对短期关系应该是相似性更重要,但对于长期相处则是互补性更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克克霍夫(Kerckhoff)等人研究那些已经建立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研究证明,对于短期的恋爱关系来说,熟悉、外貌、价值观的相似,是形成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而对于长期恋爱关系来说,互补是发展密切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其实人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时,便会在自我需要满足的意图下与他人形成一种和谐的互补关系。

可见,人不仅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定律。

扩展资料:

相似性和互补性: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互补性是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专用语。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大体上说来它包括二个部分,即相互间的增强作用的满足和彼此心理特性相反者的心理互补作用。

一般说来,人与人一旦开始交往,其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能否得以持续或停止,有赖于彼此动机得到相对满足,即所谓的社会增强作用。社会心理学家西保与凯利研究认为,双方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或彼此都有类似的态度时,两人的关系便有继续的可能。

相反,如果一方增加了难以持续。两个人通过彼此间的互补作用所获的超过由此而来损失时,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人际间的互补性还表现在彼此特性(包括人格)相反者,也互有吸引的现象,这是所谓心理品质的互补性。

例如,喜欢主动支配他人者,与期待别人支配自己者,其心理动机有互相得以满足的趋向,这两种类型的人生活在一起,可以相得益彰,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形,尤其在男女两性婚恋交往中成为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补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77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