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出自东晋陶渊明《劝农》,原文节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译文:
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陶渊明返归上京里,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务农,《劝农》诗当作于同年,即元兴二年(403年)。
主旨赏析:
此诗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共分六章。第一章写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第二章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
第三章写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和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第四章写即使贤达之人也勤作于农田之中,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第五章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第六章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民众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出现物资匮乏。民生,民众的生计、生活;匮,匮乏。
造句:
1、据考证,“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2、《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给“民生”下了这样的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4、东方风骨、国际品位,会集聚多少精神文明财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5、在中国,“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百姓生存之道在于勤劳,勤劳才能丰衣足食”
6、成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见晋·陶潜《劝农》。
8、补习二班学生福唯楚听石榴坪九年制学校的耿擎宇讲,应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造句是一件格外没意思的事。
人生在勤意思是人类之所以生存下来就在于勤奋。《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张衡名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曾多次提到了“勤”、“谨”、“力”、“功”等概念,并结合具体条件深入分析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其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是贾思勰农业思想的又一个方面。
在贾思勰看来,农业是提供社会财富的主要经济部门,而农业所提供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在《自序》中,他引用《仲长子》的话说:“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又引用《谯子》的话说:“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因此,他非常赞同“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的观点,明确提出:“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
”这清楚地表明了贾思勰对劳动的重视程度,说明他已具有了朦胧的“劳动为财富之源”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