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法定节假日不包括周末。法定假日一般是指,国家规定放假的日子,包括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这七个节日。法定节假日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要按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加班工资,日工资按平均每月计薪天数21.75天折算,小时工资在日工资基础上除以8个小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周六、周日不算法定节假日,属于公休日,当然周六、周日刚好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情况除外。
中国内地现行法定节假日共15天,包括春节7天,国庆3天,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各1天。因为需求太大,所以国家可以两个长假,五一和国庆,根据南方、北方的不同情况,授权各个省政府自己来制定第3个长假,能够让长假达到21天或者15天总的供给量。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1、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3、清明节,放假1天(清明当日)
4、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5、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6、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7、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1、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2、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15-34岁的人为青年)
3、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4、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1995年5月, 中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 “十一” 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 使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
而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被人们称为黄金周。 2004 年,国家旅游局表示,短期内不改变黄金周长假制度。
2004 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建议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取消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
2005年6月,中央部门发布文件详细说明增设除夕、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的重要性。
2007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到人民大学听取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意见。
2007年2月,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法定节假日调整呼之欲出,新华社发表长文深度分析黄金周调整的政策背景。
2007年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体现了以下原则:
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