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的意思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扩展资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寓意:
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伦理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推行仁道的,仁者爱人,那对自己的仇人,是不是也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呢?所以就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德是恩德,怨是怨恨,如果有人对我有怨恨,和我有仇,对我不好,总想着伤害我、报复我,我还能以道德去报答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这种人你觉得怎么样呢?
“以德报怨”的人,听起来好像非常地高大上,格局很大,心胸很广,与那些“以怨报怨”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些人相形之下,心胸就太狭隘了,格局就太小了。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那孔子怎么看得呢?
孔子说“何以报德?”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来了一句反问:“那如何报答你对你有恩德的人呢?”
真的是一针见血呀,对你有仇怨的人,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你还用德去回报他,那对你有恩德的人,你还用什么去报答呢?如果用同样的“德”去报答,那就显得不公平了,那就等于是非不分了。
所以孔子接着就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正直,以德报怨不可取,以怨报怨同样不可取,都是过于偏激了,应该以正直的心,来对待那个怨恨我、伤害我的人,这叫以直报怨,这才合乎中庸之道。
也就是说,别人伤害我,我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对等的方式还给他。用现在的话讲,这叫正当防卫,这是合法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才是直心。但我们的心态要正,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偏激。如果说别人稍微冒犯到你一下,你就大动干戈,非要把人置于死地,那就过犹不及了,用现在的话讲叫防卫过当。
当然,别人伤害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不去计较,不当回事,不放在心上,这也是以直报怨,这是最好的。但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还要装好人,装大度,还用恩惠对待他,那就有点过分了。那帮助过你的人,对你有恩德的人,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生烦恼,甚至对你产生怨气:既然你想做老好人,那好了,以后我也不帮你了,你爱咋地咋地吧。
所以说要“以德报德”,这叫知恩不忘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美德。帮助过你的人,可以不图回报,可以不计较得失,但你自己一定要记着人家的恩德,一定要想着去偿还,去报答人家的恩惠,这也是“直心”。
所以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代表了一个人正直、厚道的品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凭良心去做,不要故意造作。别人伤害我,不要装大度;别人对我有恩惠,也不要装看不见。别人对我有怨,最好能忘记,不放在心上;别人对我有恩惠,一定要想着报答。恩是恩,怨是怨,恩怨要分明,不要搞反了。
《论语》宪问篇(三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的太好了!
报怨无非有三种: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报怨”并不可取,理由很简单,自己会堕落为与对方一样的境地,而且冤冤相报何时了,因此完全不可取。
那么“以德报怨”可取吗?孔子认为不值得提倡。虽说具体到某人某事,自己愿意以德报怨,但对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如果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言下之意,以德报怨确实很能体现善良。但一个人做了坏事,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客观上形成了打击好人、怂恿坏人的情形。因为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平都属于中游,做好事需要得到鼓励,做坏事需要得到惩戒。
所以,用以德报怨要求大众,未免标准太高,甚至道德绑架,效果也未必很好。另一方面,一般人也很难做到以德报怨,真的做了,或许会忍受很大委屈。
因此,孔子倡导“以直报怨”,用正直的手段回报怨恨,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如果有人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该严正警告就严正警告。如果只是小事,我们可以借此看穿一个人的本质,进而疏远他,不理他就是了。如果有违法的情况,那该报警就报警,该采取法律手段就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
南怀瑾老师也说过:什么是“以直报怨”呢?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我实在生气。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
总之,我们要用公正、恰当的手段来对付坏人,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