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是什么?

山不厌高2023-02-01  25

红外线是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nm(纳米)~1mm(毫米)之间。它是频率比红光低的不可见光。英语中,前缀infra-意为意为“低于,在…下”。

高于绝对零度(0K,即-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含热能,太阳的热量主要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

红外线的发现历史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太阳光中的红光外侧所围绕著一种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光源,波长介于1000μm ~ 5.6μm的“远红外线”,经过这种光源照射时,会对有机体产生放射、穿透、吸收、共振的效果。但是根据黑体辐射理论,一般的材料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远红外线,并不容易,通常必须藉助特殊物质作能量的转换,将它所吸收的热量经由内部分子的振动再发放较低频率的远红外线出来。

一、什么是红外线?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又称为红外热辐射。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二、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可分为:一次效应(增温效应)和二次效应(继发效应)。

一次效应也叫增温效应,指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红外线所产生的增温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一次效应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

二次效应是指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但目前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三、红外线在临床上使用时,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 。有学者报道称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红外线还具有抗风湿作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妇科炎症;治疗小儿肠痉挛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41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