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即因此而得名。
我国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丝路开创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被广泛地使用。在丝路上,中国除大量出口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漆器等,还有中国的经济作物杏、桃和甘蔗等。西方通过丝路输入中国的物品也十分丰富,有毛织品、玻璃、宝石、香料等,特别还有从大宛输入的汗血马。中亚地区的农作物和经济植物,如葡萄、苜蓿等也经丝路传到中国。
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往来频繁,除了商品贸易外,其他的交流也十分广泛,尤其是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往来。
中国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传入西方,对西方各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自汉至唐传入西方的生产技术主要有养蚕、缫丝、织绸、凿井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印刷术及火药。在文化方面,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医学和数学很早就经丝路传到阿拉伯及欧洲各地,同时中国的音乐及绘画艺术也传到西方。
另一方面,域外文明也经丝绸之路,被导入中国,对我国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中亚游牧民族的养马法、骑兵战术、西方的家具桌椅等。丝路也传进了西方的音乐、绘画、杂技等艺术。而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丝路将西方的宗教传入中国。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入的还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这对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自然是以丝绸贸易而闻名。那么丝绸之路上还有其他什么重要的货物?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一直都不是丝绸。之所以从19世纪开始的历史学家,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主要是因为丝绸一度是贸易清单中最较知名的奢侈品,在古典时期的欧洲具有标志性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丝绸之路并不是随着丝绸贸易而产生的一条贸易通道。相反,从上古开始就是一条欧亚地区的国际性走廊。除了商品交换和军事冲突外,这条路线也是民族迁徙的主要捷径。
而丝绸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经被出口到了西亚和地中海等地。甚至可能在张骞的时代之前,就已经不是东亚独有的手工艺产品了。
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发现,西域南部的重要城邦于阗,至少在公元1世纪时候就有了自己独立的丝织产业。当地人不仅可以在自己的作坊里加工进口的生丝,还有自己的养蚕基地,自己出产生丝。
随着时间的发展,类似的独立产区也逐步向西扩散。经过中亚河中地区的城市--到波斯北部的里海沿岸地区--在到希腊本土--意大利半岛--西班牙和法国的,几乎充满了欧亚大陆。其中的大部分地方,在大航海时代盛世来临前,就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
所以,至少从公元1世纪开始,丝绸的独一无二性就已经开始降低了。 6世纪欧洲人,开始在希腊建立自己的丝绸产业。之前他们的作坊主要是加工进口生丝,之后也有了独立的完整生成链。
丝绸就更加不是顶级国际贸易品了。古典时代的罗马皇帝,以穿丝绸服饰而惊为天人。但这种事情在此后是再也看不到了。
与此同时,很多其他更具有持续性的商品,一直在丝绸之路上活跃着。比如从唐宋时期开始对外出口的茶叶。由于在当时东亚本身产量也有限的,而且不容易保质保鲜,所以被制造成类似今天砖茶一类的茶砖。通过外商的马队和驼队,送到中亚、西亚和俄罗斯。
奴隶
这种贸易的结果就是今天的伊朗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嗜茶如命,几乎每天都要喝上几次。俄罗斯也成为了欧洲第一个喜好喝茶的民族。这种内陆茶叶贸易,一直到19世纪的天津条约签订后,才被从海上来的俄罗斯商船替代。丝绸在那个时候早就不再有此地位。
另一种经久不衰的商品就是奴隶。远在近代的欧洲人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学会用船进行黑奴、白奴贸易前,中亚的商人就在丝绸之路上进行着类似的事情。
大量的战俘和掠夺人口,会被贩卖到其他地方。当地也成为了历史上各奴隶部队的起源地。粟特城市和商队都会购买奴隶去组织武装,成为了后来阿拉伯帝国、各突厥系势力、马穆鲁克人和奥斯曼同类型部队的始祖。
香料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香料。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东亚,除了最低级别的糖外,没法生产其他很多种类的香料。这类货物都要从马鲁古群岛生产、装货,先运到印度等地,再分流到西亚和中亚的次级市场。但海运在这种贸易中所占据的份额,就远比陆地效率要高。萨珊波斯人就曾经垄断过这条路线,后来阿拉伯人取而代之,一直到欧洲人在近代将其垄断为止。
所以,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一直不是丝绸。茶叶、奴隶和香料都占据更大的贸易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更为持久。而其他一些货物诸如新式的武器、优质的战马、食盐、玻璃制品和毛纺织品等,也比丝绸在这条贸易通道上的表现要好的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由此路传过去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