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
读音:qiányímòhuà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例句:父母的言行对我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耳濡目染 [ěrrúmùrǎn]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rú):沾湿。染:沾染。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反义词:
洁身自好 [jiéshēnzìhào]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洁身守道;不同世人陷乎邪。”郭沫若《洪波曲·南京印象·一四》:“象伯夷、叔齐那样;既不赞成殷纣王;又不赞成周武王;那种洁身自好的态度似乎是无法维持的。”
潜移默化(潜:暗中)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潜移默化(拼音:qián yí mò hu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成语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潜移默化”。
成语故事
颜之推,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初年的儒家学者,文学家。
颜之推出生官宦之家,少时便博览群书,性好饮酒,不修边幅。一生曾仕多朝。初仕南朝梁,为湘东王萧绎参军。后萧绎自立为梁元帝,任颜之推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后,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北齐亡,入北周,为御史大夫。隋初,东宫太子召为学士。曾自叹一生“三为亡国之人”。未久以病卒。颜之推经历四个动乱的朝代,目睹当时士大夫子弟的无能及士族教育的腐败,认为教育必须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他将自己亲身见闻及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来教诫子弟。他要求子弟学习应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各家之言,即“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注意实用知识的学习。他教育弟子要勤学守行,应世经务,成为一个厚重、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
《颜氏家训·慕贤》原文大意是,人在少年时,神态、表情尚未定型,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并没有刻意的模仿,只因长期接触,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自然而然与相处者近似。对“言笑举动”“无心于学”尚且如此,更何况对明了易学的操行和技能呢?与高尚的人同处,就像住在摆放着芝兰的房间里一样,日子长了自己也有了香味。与品行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住在咸鱼店中,时间长了,本人也被熏臭了。
潜移默化的意思是:潜:暗中;默:无声息;移、化:变化,改变。形容人的思想或品性受环境或别人的影响,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变化。
引证解释:
而乃能和之以孝,使之蒸染渐渍如蒸物然,潜移默化,使其至于顺治而不至于奸恶,岂人之所易能哉?宋·姚勉·《雪坡舍人集》
潜移默化,岂在一旦一夕哉?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晋怀帝·六》
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邱壑;长一分邱壑,则去一分鄙陋;潜移默化,将来或出或处,所以益人家邦与移人风俗不少矣。清·龚自珍·《与秦敦夫书》
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巴金·《随想录》
潜移默化造句:
也许因为父亲是艺术家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下,他从小就对画画相当有兴趣。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创造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下,养成高贵的人品。
你看音乐系的学生都很有气质,那就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常听古典音乐,可以使得一个人的灵性因受到潜移默化而渐入佳境。
我们应该多读书,因为一本好的作品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