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高贵乡公

n862023-02-01  24

高贵乡公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 ,也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他之所以被称呼为高贵乡公,是在曹髦被杀死后,掌权的司马氏家族给他的一个封号,地位要低于王和公,这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三国志》是成书于晋代的,作者没有使用原始文献中帝这个字,而是使用他去世后的封号,这实际上是历史编撰的一种写法,在古代历史上是常见的现象。《汉晋春秋》是比较早的史料 ,成书时间可能早于《三国志》,他被称呼为帝。可以这样说,这样的称呼是曹髦死后的追封号,不是他身前地位的反映,他其实就是皇帝身份,尽管时间很短暂。

公元155年,一个夏候家的男丁呱呱坠地,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代枭雄曹操曹阿瞒横空出世。也算是生不逢时吧,在不久之后,父亲夏侯嵩投靠当权宦官曹腾做了养子,举家皆改姓为曹。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痛点。曾经有人拿这个给他整事,他只能莫奈其何的回复:“干君何事?”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但无损他的伟大。《三国志》里有描写: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哈哈一笑,欣然应之。

这人是几乎是一个全才,文武兼备,他屯田备武,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战略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础。他的诗词豪迈辉煌,是中华文明中最闪亮的星星之一。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那一年,秋九月,辽地平定。曹操凯旋。他特意登上河北昌黎附近的碣石山,远远的眺望大海,面对辽阔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见苍茫如幕。人们总会结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操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感受到海天之辽阔,宇宙之无边无际,想人生之渺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于是,那首淡然而又百味杂陈的《观沧海》跃然纸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曹操的风骨,他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大气的。

他与他的敌人煮酒论英雄,传下千古佳话。打着赤脚就跑出来欢迎他的朋友。他可以和他的朋友抵足而眠,当然,你和老曹一起睡得担心他半夜跳起把你给咔擦了。

魏晋开篇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统治者身上,后面的故事自然是多精多彩。因为有了这样的统治者,这才有了后来所谓魏晋风流。

有人说“建安风骨,只不过是曹操一人之风骨。”也许有些许的夸张,但也不远。

在曹操死后,曹丕取代汉室而建魏国,他采纳尚书陈群的意见,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虽不及父亲和弟弟,却也有着异于常人的风范。

据《世说新语》记载,“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爱。在他死后,曹丕大为悲伤,亲临灵堂,对身边大臣说:“王粲在时,喜欢听驴鸣,你们可以各学一声驴鸣,为他送行。”

一时间,灵堂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鸣,就连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当然,曹丕也有不当人的时候,他将老曹家的兄弟外派的外派,流放的流放,让他们统统离自已的权力中心远远的。对于觊觎王位的曹老二曹植,千方百计的要除去这个心腹之患。

大名鼎鼎的七步诗就是这么整出来的:他让曹老二在宫殿里走七步,走完了就得做出一首诗来,做不出来就家法伺候。

结果又是千古名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听罢曹植所作的诗,曹丕到底还是动了些许恻隐之心,放过了弟弟。

曹丕的儿子曹叡是大美女甄妃所生,但甄妃被曹丕所杀。曹叡因为母亲死非善终,心中对抚养自己的郭皇后心怀不满,曹丕看在眼里,自然对曹叡也不是很喜欢。因此一直不立曹叡为太子。

但是,有一次,曹叡曾经跟从父亲曹丕狩猎,见到一只母鹿带着小鹿。曹丕弯弓射杀了鹿母,然后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没有听他的,并且哭着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

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为此事深感曹叡的仁孝,于是立其为太子的心意已经确定。

226年曹叡当上了皇帝,他西拒诸葛孔明,使西蜀的几次北伐都是铩羽而归。南挡孙权,让碧眼儿在南边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麾下的众将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名臣武将都服服帖帖。

后世的史学家裴松之也在他的《三国志注》里写:魏明帝,一时明主。

经历了三位励精图志的帝王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在公元239年,帝位传到了曹芳这里,一个8岁大的娃娃登基做了皇帝。

这个时候,司马一家的野心开始慢慢的彰显于外,249年,司马懿收拾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一手把持了军政大权。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种文化现像慢慢的茁壮成长了起来。得益于老曹家三代人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华文明中唯一一种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文化现像出现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这七人是当时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超级巨星。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但是,他们的思想倾向也有些微的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且也钻研儒学,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后来他们写的作品也有很多是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他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比如嵇康的“广陵散绝”,嵇康善弹奏《广陵散》,这首曲子非常的好听,很多人听过后都很崇拜他。

后来嵇康因罪被判死刑,在东市行刑前夕,他视死如归,还要了一把琴,现场弹奏一曲《广陵散》。很多人听了泪如雨下,但嵇康的脸色不变。

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

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嵇康这个人,喜欢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且又十分看重情谊。

《晋书·嵇康传》写道:“(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文士传》里也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

传说中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而且他和向秀两个人经常光着身子在竹林里打铁,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俩“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们“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比如刘伶,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他没有什么文章诗篇传世,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把一件事件做到了极致,那就是喝酒。

有个关于刘伶的故事叫“荷锸任埋”刘伶喝酒,每次叫家人拉着小车跟在后面,他对家人说,我总有一天会喝酒喝死,你们跟着我,那天看到我倒下,就在原地挖一个坑,把我埋掉就好了。

后来,李白在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里写“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里的“饮者”写的就是刘伶。

阮籍,《晋书·阮籍传》里写: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喝了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如实回禀司马昭,司马昭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山涛,一个气度非凡的男人,他和嵇康是好朋友,后来嵇康因为意见不合与他决裂。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但是嵇康死后,他依然非常的照顾他的儿子,待他如同亲生的一样。

早些时候,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好得像一个人。他的妻子韩氏觉得山涛和这两位的交往超出了寻常的友谊之情,于是问他怎么回事,山涛就说:“眼下能做我的朋友的,就只有这么两位了。”这句话更激起韩氏的好奇心。她对丈夫说:“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有一天,嵇康和阮籍又来了,韩氏就劝山涛将两个人留下来住宿,并给他们准备了好酒好肉。韩氏便远远的偷偷看着他们。后来,当山涛问起韩氏的观看感受时,韩氏坦直地对他说:“你呀,你呀,才智情趣比他们差远了!不过以你的见识与气度和他们交朋友,还差不多!”山涛大笑,就说:"是啊,是啊,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啊!”

时间慢慢的推移,254年九月,司马师联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言及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将曹芳废去帝位,改立曹髦为帝。

曹髦于241年,生于东海王宫,自幼聪明好学,才慧早成,正始五年244年,封为高贵乡公。他精通绘画,为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曹髦为中品。

可惜的是,此时的大魏国,大权旁落,皇帝已经沦为了傀儡。登上皇位的曹髦十分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一个闷热的早晨,曹髦义无反顾地挥剑登上了辇车。

他召见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下了诏书给他们三人,要他们组织兵力起事,击杀司马昭。

那三人知道这是以卵击石,忙劝曹髦不要冲动,可是曹髦不听,老曹家所受到的屈辱已经让19岁的他不堪重负,他对三人说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惧,况不必死邪!”

这个勇敢的少年不知道的是,他刚出了宫门,王沈、王业马上跑出去就把诏书给司马昭送去了。

而曹髦了带领着宫中的十几名宫廷仪仗兵外,还有几十名宫廷侍从和太监,冲出了皇宫南阕下,就遇到了司马昭得到消息后派来的中护军贾充率领的甲兵。

曹髦的乌合之众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见状后吓得溃散后退,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

曹髦说完,手提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那边的将士哪里见过皇帝亲自上阵砍杀的,不知所措,纷纷躲避,

这样一来,司马昭的手下忌惮于曹髦皇帝的身份,不敢下手。眼看着形势渐渐不利于已方,成济问贾充:“中护军,你说这怎么办?”

贾充回答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

成济略一思考,提着铁矛拍马就向曹髦刺去,曹髦作为一个生长在皇宫里的少年皇帝,哪里是成济的对手,当即被长矛从胸中刺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大魏帝国到了这里,老曹家算是气数尽了,那个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男人,费尽了一生心血,打下来的江山,终于要落到司马氏的手上。

因为曹髦身为皇帝,有心大干一番,却无奈只是个傀儡,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堂堂帝王却带着一群太监宫女与自己的禁卫军交战,最终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曹髦,字彦士,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是曹魏第四任皇帝,也是曹魏唯一死于战场的一位皇帝,只不过他的战场连皇城都没出去,对手还是皇家御林军。曹髦用自己的生命给证明了曹操后代还留存着一丝热血男儿的血性。

曹髦未登帝位前,被封为高贵乡公。曹髦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被称为有魏文帝曹丕的风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实际已经成为了司马氏的天下,曹氏宗亲,包括曹髦都被软禁在了邺城。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拥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新任国君,曹髦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司马氏一手扶植的,司马师估计当时也是想着这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不过是个随意摆弄的傀儡而已。

别看曹髦年纪小,脑子却非常聪明,而且非常谨慎,在正式登上帝位之前,表现得非常谦虚,不肯僭越一步,百官见曹髦如此有礼,都很高兴。等正式登上帝位后,曹髦又传圣旨,先是对文武百官进行了一番夸奖,然后又说明了自己愿与众臣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望;同时,曹髦又下令削减宫廷开支,有着要在帝位上大干一场的态势。

曹髦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心知肚明,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其实并不安稳,于是曹髦一方面继续重用司马兄弟,另一方面又想着可以有朝一日独掌朝政。正元二年,司马师亲自出征征讨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虽然成功镇压,但司马师也病死在了许昌。曹髦见有如此机会,立刻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昌不要回洛阳,这样自己就可以给朝廷“换血”了。然而司马昭也不是傻子,当然看出曹髦的小心思,于是根本没理会曹髦的命令,而是率领大军星夜兼程回到了洛阳,曹髦无奈,但也没办法,夺权失败,大权继续掌握在了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势力越来越衰弱,心中很是悲凉,同时又非常气愤,自己堂堂曹操后代,竟然要任人摆布,这绝非曹氏的作风,于是年仅十九岁的曹髦亲自上阵,仅带着自己手下的几个文官和一群太监宫女就杀向了司马昭的府邸。不过,曹髦的身边早就已经全是司马昭的人了,曹髦连宫门都没出去,就被本该效忠自己的御林军给挡住了,最终曹髦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济,刺死于龙辇之下。

曹髦虽有心重振曹氏雄风,却无奈天时已逝,最终只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625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