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桥》背后的故事:这首歌是宋冬野写给去世的奶奶的,这首歌抒发了自己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宋冬野的奶奶叫张先诺,也就是那位“抱着盒子的姑娘”,宋冬野是奶奶养大的。童年时期的宋冬野刚学会弹吉他的时候,和邻居小伙伴在河边一弹一唱就是一夜,天亮了就回去睡一觉,醒来了就打游戏机,饿了就吃奶奶做的饭。那时安河桥下的水并不清澈,甚至有些发臭,但宋冬野还是喜欢和朋友在河边弹琴唱歌。他说这样能衬托他们超凡脱俗的气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就这样深深嵌在了宋冬野的心里。
2011年的一天,宋冬野和朋友出门游玩,正好路过安河桥。车没有减速,从南向北不停走着。看着新修的地铁站和物是人非的安河桥,宋冬野热泪盈眶。世界变了,可桥一直在,就像挥之不去的青春一样。西北五环路在安河桥上匆匆驶过,它什么也没带走,奶奶和幼时的伙伴永远的停留在了这里。宋冬野有感而发,在破旧的本子上写下: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了双眼。
《安河桥》的创作历程
歌曲《安和桥》创作时长超过五六年,最初,宋冬野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该曲中加入马头琴。歌曲《安和桥》在混音的时候,专辑制作人韦伟让宋冬野先不去混音。直到宋冬野第一次在楼道里听见马头琴的声音,他激动地哭了。于是他冲进棚里朝制作人和录音室大喊就要马头琴的混音。
因为他想表达的情感由很多种、很复杂,因此他没顾朋友、制作人与录音师的建议和阻拦,执意向歌曲中加入马头琴和中国大鼓。曲名“安和桥”是宋冬野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奶奶居住的地方,如今安和桥已经变成了五环路。
安和桥表达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安河桥》是宋冬野为了纪念他奶奶写的,是为了怀念逝去的青春,寄托了自己怀念奶奶的思绪以及浓浓的乡愁。
宋冬野用干净优雅的吉他和弦乐,温暖而略显颓废的文字,朴实的 文字和旋律,诚实的声线,纯净的吉他,歌词中淡淡的忧伤,用低沉喑哑的嗓音诉说着人世间的琐碎往事。
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嘶喊的喧嚣,近乎絮叨地书写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内心,是那么的真诚和简单,却洋溢着超越生活的诗意。
创作背景:
歌曲《安和桥》创作时长超过五六年。最初,宋冬野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该曲中加入马头琴。歌曲《安和桥》在混音的时候,专辑制作人韦伟让宋冬野先不去混音。直到宋冬野第一次在楼道里听见马头琴的声音,他激动地哭了。
因为他想表达的情感由很多种、很复杂,因此他没顾朋友、制作人与录音师的建议和阻拦,执意向歌曲中加入马头琴和中国大鼓。曲名“安和桥”是宋冬野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奶奶居住的地方[5],如今安和桥已经变成了五环路。
安河桥的意思是“安澜平和”之意,“安定河水,防灾慰民”。
安河桥桥名来由:
此桥名为“安河桥”是因为此处有控水闸,距颐和园北宫门0.5公里。其功能是:在正常水情下向甕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输水;在山洪暴发时,则向清河排洪。
元代是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上游水源。早年这一带水资源比较丰富,山泉处处,四季长流;夏季山洪下来汇流于此,加上河水涌入,容易发生险情。
早在清嘉庆年间,此处就设有水文观测值房,派官兵昼夜监控水情。至今,北京市水务局在此也设有水文观测机构,夏季随时测量河水水位,预防水灾。
扩展资料:
安河桥的变迁: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安和桥西北侧设立圆明园护军八旗正黄旗和正红旗营房,其驻军的主要使命就是保卫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以及皇室的安全。
那时,交通不便,皇家还在河道旁建设一座粮仓,称丰益仓。此项储备,主要是圆明园护军八旗的军粮。当时,圆明园皇家八旗有兵丁八万余人,年需俸米六万六千三百余石,这些军粮都是要通过设在安和桥头的漕运码头运往丰益仓的。古人建设粮仓多邻水源,以便漕运和防火。
早年,安和桥附近有三座石刹:兴隆寺、三官庙和三圣庵。兴隆寺供奉关老爷和龙王爷,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圣庙供奉刘备、关公和张飞。三官庙内有一清乾隆年间立的石碑,铭文称该庙“左绕长河,右列金山。
1965年,修建京密引水渠,其河道大体是沿袭了元代京杭大运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故道。在青龙桥以北约0.5公里处架设一座新安河桥。桥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上的护栏板和望柱都是白色大理石,桥宽约25米,长约60米。新桥与古桥相距约200米。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市水务局网站-安河桥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