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三者的关系

咖啡伴侣2023-02-01  22

1.概念设计;对用户要求描述的现实世界(可能是一个工厂、一个商场或者一个学校等),通过对其中住处的分类、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应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应避开数据库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细节,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扩充的实体—(E-R模型)联系模型方法为例,第一步先明确现实世界各部门所含的各种实体及其属性、实体间的联系以及对信息的制约条件等,从而给出各部门内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数据库中称为用户的局部视图).第二步再将前面得到的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集成为一个全局视图,即用户要描述的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

2.逻辑设计;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与此同时,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逻辑数据库”.

3.物理设计;根据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等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结构的各项物理设计措施,对具体的应用任务选定最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径等.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物理数据库”.

4.三者关系:由上到下,先要概念设计,接着逻辑设计,再是物理设计,一级一级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是:

1、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确定系统边界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然后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概念结构设计,就是将上一阶段通过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概念结构,或称为概念模型(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自底向上的分析)。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是E-R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逻辑设计,则是将上一阶段的概念结构转换成特定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

4、物理结构设计阶段: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这里主要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需要具体说明把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包括所确定的关键字和属性、重新确定的记录结构和文件结构、所建立的各个文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视图。

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1. 从E-R图向关系模式转化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一般的关系模式,也就是将E-R图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在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可以采用原名,也可以另行命名,避免重名。

(2)非原子属性问题。非原子属性问题可将其进行纵向和横行展开。

(3)联系转换问题。联系可用关系表示。

2. 数据模型的优化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应该适当修改数据模型的结构,提高查询的速度。

3. 关系视图设计 关系视图的设计又称为外模式的设计,也叫用户模式设计,是用户可直接访问的数据模式。同一系统中,不同用户可有不同的关系视图。关系视图来自逻辑模式,但在结构和形式上可能不同于逻辑模式,所以它不是逻辑模式的简单子集。

关系视图主要有三个作用:

(1)通过外模式对逻辑模式的屏蔽,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2)更好地适应不同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

(3)为不同用户划定了访问数据的不同范围,有利于数据的保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95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