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有个灯的是鮟鱇鱼。
鮟鱇鱼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
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
扩展资料:
鮟鱇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钱松等。
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鱼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原料。在日本关东,鮟鱇鱼被喻人间极品,有所谓西有河豚、东有鮟鱇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鮟鱇鱼
有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回游习性,夜间浮游于大洋上表层,这种生态特性,在大洋—深海生态系流营养物质转递过程中,起有重要的作用。
灯笼鱼科为小型的发光鱼类,种类繁多,约有200多种,占灯笼鱼种类的一半以上。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是典型的浮游动物食性,主要栖息于200—750米水层。
此外,一些夜表性回游的种类,也是大洋性上层经济鱼类(如金枪鱼、蜞鳅、箭旗鱼等)和头足类的摄食对象。因而,它是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深海鱼类资源之一。
分类:
中国常见种有灯笼鱼属中的芒光灯笼鱼,体被栉鳞,臀鳍上方发光器3个,排列略成一直线,体侧后部发光器位于脂鳍基的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
以上两种鱼类一般体长不超过 1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底灯鱼属中的七星底灯鱼在中国是东海沿岸常见的小型鱼类,体长20~40毫米。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秋冬季为渔汛的旺期。
灯笼鱼没有毒,可以吃。
深海鮟鱇俗称灯笼鱼,这是因为它的头部有一个发光器。这个发光器可以吸引其他小生物靠近,然后深海鮟鱇就会迅速行动,把猎物吃掉。
鮟鱇(ān kāng),俗称蚧巴鱼、蛤蟆鱼、海蛤蟆、琵琶鱼等,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海底深处。属硬骨鱼类,鮟鱇目、鮟鱇科,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见于北冰洋,中国沿海均有产。
灯笼鱼的繁殖习性
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春季产卵。密棘鮟鱇的雌鱼远大于雄鱼,雌鱼全长1~1.2米,雄鱼只有8~16厘米,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而生活。雄鱼遇到雌鱼时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为雌鱼身体的一部分。
鮟鱇鱼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满着鲨鱼等。它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行动缓慢,又不合群生活,在辽阔的海洋中雄鱼很难找到雌鱼,一旦遇到雌鱼,那就终身相附至死,雄鱼一生的营养也由雌鱼供给。久而久之,鮟鱇鱼就形成了这种绝无仅有的配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