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西北端,靠近深圳湾的地方,有一座围城,名叫天水围。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
这里原是一条小渔村,有大片大片的鱼塘,有养着鳄鱼的湿地公园。
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被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如今成为了长距离通勤者的栖息地。
天水围城
从1987年开始,在香港政府的主导下,天水围发展成为公屋林立的新城镇。公屋低廉的房价吸引了很多底层劳工和新移民,天水围人口急剧增长。
可是由于配套的商业设施并不完善,新市镇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跨区工作又需负担高昂交通费用,导致天水围居民的家庭收入,长年低于全港平均水平。
在新闻报纸上看到的天水围,大都是与新移民问题、贫困问题、家庭惨剧等有关。频发的失业、伦常、家暴等问题,让「悲情城市」成为天水围最广为人知的标签。
林夕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歌词,
围住了的血汗 围住了的跌宕
围住了当初的厚望
围住了的骇浪 围住了的症状
围住了才易碰撞
他的一对父母来又往
跨乡过岸才住 这么一角
越来越恶
围住了冰雹 围住了刻薄
围住了争吵的配乐
围住了升学 围住了收获
围住了便了解何谓罪恶
自成一国 但见他 找寻快乐
然后却 越来越渴 越来越觉
没能力去闯出沙漠
这首歌由李克勤主唱,
歌名叫做「天水围城」。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天水围的时候,似乎还是离不开「悲情城市」这四个字,好像那里永远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 可天水围究竟是什么样子?只有去过才会真正知道啊!
“下一站,天水围......Next station, Tin Shui Wai...”
天水围
西铁线是天水围通勤者的生命线,也是从九龙到天水围最快路线的必由之路。西铁线沿途都是风景,看风景的心情容易让人坐过站。一不小心就坐到了屯门站,正好可以换乘新界特有的轻铁,回天水围站。
一路上经过绿树环绕的林荫,
美好得让人想起宫崎骏电影里,
那开往天空的梦幻列车。
到达天水围站,目之所及都是绵延不绝的住宅楼。楼高,密度也高。街道却有些空旷,车少,行人也少,只有来来往往的小火车,叮咚开过。
天水围有705、706两条轻铁循环线路,沿着循环线上两根平行的铁轨一直走下去,几乎可以到达天水围的任何地方。
走累了便踏上月台,
目光追随远远驶来的小火车,
随着距离变近,连车速也变得温柔。
每一站的月台,
都有人下车,有人上车,
都有不舍的离别和温暖的相逢。
小火车前行在这条循环线上,
周而复始,穿过纷繁的路口,
连接天水围的南北。
天水围的日与夜
其实,之所以想去天水围看看,也是与一部电影有关。电影名字叫做《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斩获了09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五个奖项。
如果不是观看了这部影片,你不会相信没有任何激烈矛盾冲突,只是平淡地描述普通小人物生活的一部影片能荣获这么多的殊荣。
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一部过于平淡的电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都期待着戏剧化的冲突出现,可是从头至尾,故事都是平凡的琐碎的日常。从一个夏日的清晨开始,到一个微凉的月夜结束,日复一日,都是母亲和儿子,一碗饭,两碗菜,和几句家常。
电影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淡到无味, 叠加在一起却有了动人的力量。 曾经毫无关系的人,在生活中偶遇之后,因为那些释放着彼此善意的细小关怀,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羁绊。
电影的最后,阿婆将给儿子的金项链,和自己为贵姐和家安挑选的金项链,一并送给了贵姐。阿婆说——「就算将来我做鬼,我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生生性性。」
在电影的平淡故事里,许鞍华导演还原了生活的地道,即使在被冠以「悲情城市」名号的天水围。
“生活,它能有多难呢?”正如电影中的人情味, 有人的地方,再难,也都还有善意和温暖。
《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天水围的情与路》。
1、《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鲍起静、梁进龙、陈丽云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天水围的一对母子的生活故事。本片于2008年3月27日在香港上映。
2、《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为蓝本拍摄的剧情片。由许鞍华执导,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中年离异的“港伯”李森和来自大陆的晓玲一家的悲剧故事。本片于2009年5月14日上映。
3、《天水围的情与路》
《天水围的情与路》,又名《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许鞍华执导,叶德娴、刘德华、王馥荔、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等联袂出演。
电影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特殊母子情”。
天水围位于香港的西北部,曾经是香港鱼塘最多最密集的地方,盛产乌头鱼。198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发展天水围为新市镇,是继发展荃湾、沙田、屯门后最大规模的新市镇项目。
该散文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刘德华觉得《皮囊》中有共鸣,主动为他写序:“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该书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出版两个多月销量就突破20万册。
前半部分写的是阿太、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
故事展开极富张力:闽南九十多岁的阿太,着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无力的挣扎了几下,终于停歇了。
“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没文化的阿太这句话撼动“三观”,其精神内涵神似马斯诺的“五个需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乜斜着眼一声不哭。
事一了结,阿太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一声,内心坚定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