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全杰,一个爱看人物访谈和文艺片的深度粉丝。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和一个“朋友圈里的陌生人”相处三天,你会如何打开自己的社交生活?你有信心让TA向你敞开心扉吗?你们之间会有深入的交流吗?最后能成为普通朋友吗?
在《只有三天可见》第二季中,进行了一项“特殊实验”,观察当代人各种社会形态的真实形态。
——节目组邀请五组嘉宾在三天时间内建立独特的社交关系,共同完成一次心灵之旅。
对于三天的时间设定,制片人惠今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解释:“一个既能让客人有安全感,又能满足最基本社交需求的时间维度。”
我看了最新的两期,发现所谓的“实验”其实是没有成败标准的,因为节目组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建立关系的选择也不同。它没有剧本,不求共性,而是感知情感,彼此亲近。
但我最大的感慨不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微妙瞬间,以及纷繁复杂的特性,而是无拘无束的明星是如何生活的。
01
当和毛第一次见面时,他们谈到了对方目前的工作和地位。
陈飞宇说,他创立了一个服装品牌,大多数衣服背后都有两根线,最直白的意思就是“链接”。他想表达个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但除了工作,陈飞宇在私生活中并不热衷于社交,他也不擅长社交。大多数人出去吃饭。
我猜他明白社交的重要性,因为我们都是在了解别人和世界的同时逐渐了解自己的。但因为明星的身份,他无法自由社交,所以外在事物的表达只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渴望。
自出道以来,陈飞宇几乎一直生活在“窥探”之中。
拍摄期间,陈飞宇目睹了代理摄影师的疯狂。虽然剧组的场景是用绿布覆盖的,但特工们可以租挖掘机在高处拍摄,并在绿布上凿洞以适合摄像机。
更有甚者,出行的车辆都偷偷装了追踪器,24小时监控其轨迹。
关于明星恋爱,陈飞宇承认艺人不是和尚,也承认自己曾经幻想过恋爱,但最终因为职业属性,选择暂时单身。
在一起短短的三天,陈飞宇对毛毅的评价是“真实”,而毛毅对他的评价是“保留”。毛不容易是中度社交恐惧症,同时又很善于观察别人。他注意到在与陈飞宇的交流中,他有很多尴尬的表情,当面对一些问题时,他会停止思考。
毛难以启齿的个人观点是,因为艺术家的身份,习惯于自我保护,不能自由表达。
对此予以肯定,并表示毛从许多青年艺术家身上看到了这一点的不易。
年轻艺人出圈更多的是和“颜值”和“流量”捆绑在一起。相比作品和实力,外界对他们的关注更多是在八卦的层面。陈说,他可能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但会被外界无限放大或恶意解读。
他不能停止他的演讲。他只能让自己少表达,少说话,减少被外界负面“拆解”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我同事面试一个演员,问他最近是不是瘦了/最想和哪个演员合作,但是被经纪人扣留了,说不能发。他没有给出理由。估计是演员回答不完善,有曲解遗漏。
但事实上,很少有受访者的回答是滴水不漏的。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不就是因为思维、情感、偏好、软弱吗?
面对类似的采访,艺人也变得千篇一律,他们的回答安全又无趣。对于艺人来说,这是一个逐渐变得“空心爱的过程”;对于媒体来说,没有有趣而深刻的答案;对于路人观众来说,也失去了继续认识艺人的欲望。
可以说,艺术家的保守原则对三方都是“失败者”。但真正的问题是,三方都知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都不敢打破目前的局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节目的最后,陈飞宇回答了三个问题:你有女朋友吗?我们还会见面吗?你有没有喜欢过同剧的女生?根据要求,陈飞宇需要遵循“两真一假”的设定。
按顺序,陈飞宇的回答是:不/是/是。
当时我还是很惊讶。这个节目的议程很特别,有足够的留白让观众深思。回到生活在陈飞宇的人们,哪个答案是错误的?有兴趣的可以探索一下。
可惜,陈飞宇最后发了一条朋友圈:最后一个答案是假的。
直到节目的最后一刻,面对镜头,陈飞宇选择了保守。但在现实面前,他当然也选择了真实。
02
与陈飞宇的保留相比,白敬亭就没那么警惕了。
我认识吕飞的时候,白敬亭正在拍一个活动前的出发照(照片),所以我必须在100张照片中选出最好的形象,在活动开始前由工作室发出去,否则会被粉丝批评“封闭”、“低效”。
其实在几年前,业内还没有“离职照”这种东西,更不用说为“离职照”租拍摄场地了。现在已经成为明星参加活动的“标配”。
有意思的是,这些给粉丝“福利”的照片,的确是白敬亭“灵感透支”的原因之一。
白敬亭每年要参加大大小小几十个活动,也就是说要拍上千张照片。为了让粉丝和路人每次看到照片都有新鲜感,他的创意要保持不变。
白敬亭自己也开玩笑说“不知道这是谁起的头”。虽然他觉得累,但他不能拒绝。这项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作为白敬亭里的艺人,他是被迫扮演一个角色的。
当吕飞问白敬亭喜不喜欢的时候,他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一脸的不解,直言“我喜不喜欢没人会在意。”
几乎所有的商业合作,尤其是杂志造型,白敬亭都没有决定权,一直都是全能包装的角色。偶尔发表个人观点,不会引起注意。
在消费主义时代,明星更像是一个展柜的“商品”,耀眼的外表可能比内在的个体特征更重要。
第二天,白敬亭去中传听了吕飞的导演课。他的初衷是想安安静静地坐在后排,做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但期间被偷拍分散了注意力,教室被学生围了好几层。
“这就是现实。总会有其他因素影响你。”
白敬亭觉得自己当了明星,会很警惕,习惯了在满是摄像头的环境里,很难放下戒备,对所有人都不会很开放。
但面对带老公和孩子来吃饭,白敬亭很少表达对婚姻的渴望:“我会羡慕的。现在这个年轻人如果有个好孩子,大家都还不够成熟,不能和他们一起成长。”
当吕飞被问到生命中爱人和孩子谁更重要时,他尴尬地笑了笑,回答说两者缺一不可。他还强调,他现在对每一个字都很小心,尽量做到滴水不漏。
但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是外界印象中的自己,还是老友口中的自己。
节目最后,吕飞评价白敬亭:“我感受到了你的热情,但我隐约感觉到了人山人海的阻挡。”
其实这并不是针对白敬亭的,大部分艺人都是这样。我有说话的欲望,想呈现独特的一面,不想成为官方机器,却总是被各种原因摆出来。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易礼靖的《易词》?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想看她怎么刺明星的软肋?
不,观众真正期待的是,在采访中正式发言失败后,明星们对行业内的人和事表达了最真实的看法。也许回答的态度是尴尬,无奈,冷静应对,或者反客为主。
但是态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明星打破虚伪,无限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