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介于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之间,总面积2.67万平方千米。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
风景名胜
莫高窟
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鸣沙山
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千米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最高海拔1715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在鸣沙山下,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地处敦煌西200千米处,分布区长宽各10千米,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
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敦煌
敦煌,是个梦。敦煌,古称沙州,位于甘肃省西部的茫茫戈壁中,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在汉朝武帝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河西四郡”之一,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以及中、西亚往来的交通桥梁。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它的历史,是个延续千年的梦。莫高窟,月牙泉,雅丹地质公园等著名景点,向世人展示着敦煌广漠的风情和永远的经典。纵马戈壁,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关故址仍在敦煌郊外。扬鞭大漠,穿越古今丝路,商队的驼铃声依旧在耳边响起。
敦煌的景点分布比较零散,各景点间的距离也比较远。大致可以划分为:东线景点与西线景点,这也是敦煌旅游的两条经典线路。
东线景点距离市区比较近,主要景点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雷音寺等;西线景点散落在市区西部至北部的戈壁中,主要景点有:阳关故址、西千佛洞、玉门关故址和汉长城,以及雅丹地质公园。此外,榆林窟、锁阳城故址等,位于敦煌市东部的瓜州县境内。
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梦一般的敦煌。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启丝绸之路,建立玉门关和阳关,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西域地区。此时的敦煌,进入了鼎盛时期,并逐渐成为了西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东汉以及曹魏时期,敦煌保持稳定发展,公元366年,乐尊和尚首开石窟供佛,伟大的莫高窟,从此诞生。
唐代,敦煌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此时的敦煌,成为了印度、西亚以及中亚的文化融合地。清朝末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不幸的是,随着国力的衰落,敦煌的许多珍贵遗物纷纷流落到外国。
1987年,敦煌成为第一批对外国游客开放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