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历史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叙事的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及分析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

“历史”一词具有两层含义:实在的历史,即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历史学家的研究本身。对应于这两个层次分别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及分析的历史哲学(批判的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试图在历史中发现一种超乎一般历史学家视野之外的模式或意义,可视作历史学的形而上学;分析的历史哲学致力于弄清历史学家自身研究的性质,可视作历史学的知识论[1]。前者在中国大陆史学界一般被称为历史理论,而后者则被称为史学理论。

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应于自然哲学(对科学探讨对象的哲学研究);分析的历史哲学对应于一般而言的科学哲学(对科学活动本身的哲学研究),并的确受到科学哲学的影响。

思辨的历史哲学研究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等为代表,然而正如对自然体系的哲学研究或宇宙论之类已然过时,历史悠久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光彩也日渐黯淡。相反,分析的历史哲学则随着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1951年)的发表而逐步成为西方历史哲学领域的主流。

叙事的历史哲学

及至晚近,海登·怀特的《元史学》(《Metahistory》,1973年)进一步引发了历史哲学的叙事转向(语言转向),催生了叙事的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及分析的历史哲学不同的是,叙事的历史哲学受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将历史写作作为研究对象,以求获得对历史著作结构与规则的理解[2]。其极端倾向则视历史写作为文学创作,将历史著作等同于文学作品。因其与现代历史哲学的显著差异及与诸后现代理论的关系,叙事的历史哲学往往也被归入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历史哲学”

所谓“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历史的哲学”(philosophy about history)。但无论是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哲学”从来都是枝蔓丛生和复杂多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历史”和“哲学”这两个词的暧昧不清造成的。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历史”既指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各种事件,也指有关这些事件的叙述或知识。而从观念史的角度看,单就“历史哲学”中的“哲学”一词来说,其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在《历史的观念》导论中,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曾经对几种历史哲学中的“哲学”概念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来说,“历史哲学”指的是“普遍历史或世界史”,而其中的“哲学”也就意味着“将世界作为一种整体来加以思考”。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者看来,“历史哲学”乃是“发现那支配着各种事件(这些事件由历史学负责叙述)进程的一般规律”,而“哲学”在这里也就相当于“发现统一规律”。②

柯林武德自己则赋予“哲学”另一种不同的含义,那就是“反思”(reflection)。作为反思性的“哲学”,它既不是单单思考一个对象,也不是仅仅思考一种没有思想对象的思想,而是思考“有关”对象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与其对象或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严格说来,“相关于对象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思想而是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认识和叙述过去本身,属于第一级的思想;而历史哲学家的职责则是思考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认识和叙述过往事件的,因而是第二级的思想。③

可见,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关注的是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种历史知识论。他有时也把这种历史哲学称为“历史思想的哲学科学”,研究的是“主观性历史”(history a parte subjecti),亦即“运行于历史学家头脑中并体现在其历史书写中的思维”。当然,历史认识论也同时指向一套以它为根据的历史学方法。因此,历史哲学也是一种历史学方法论,是一种“有关历史学方法的逻辑”。④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学的根本性质、意义、目的和价值问题,亦即,历史学是什么?”⑤它涉及历史知识作为一门学科的真确性和有效性、历史知识在知识版图中的地位,以及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历史学的根本性质是解决其他方法论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后来,沃尔什(W.H.Walsh)将这种反思性的历史认识论称为“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⑥

总之,由于时代和语境的变迁,加之“哲学”一词的歧义多变,“历史哲学”往往具有多重面向或内涵。但依据“历史”这个词的两种基本含义,“历史哲学”通常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对于历史事件进程的概观,二是对于历史思维过程的反思。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生平与主要著作: 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

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

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

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

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

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

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

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 *** 代表。

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主要著作包括《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

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

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

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

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

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

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

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

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后分3 卷出版的《逻辑学》。

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

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

《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

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

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1818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教授。

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学原理》。

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讲授历史哲学。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宗教哲学是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开讲的一个课程。

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后黑格尔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理性主义的神学传统,表现了明显的近代色彩。

从来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

人对神的观念同人对自己的观念相应,这是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观点。

黑格尔在柏林作了6次关于哲学史的讲演。

他把哲学史和哲学统一起来,哲学史在他看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哲学,而哲学是在逻辑体系中的哲学史。

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

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

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

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

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

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

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

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

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伦理思想 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51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