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履霜坚冰至2023-01-31  21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一、区别

⒈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⑴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即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即事物的运动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⑵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①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因而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运动也是永恒的。

②静止本身也是运动,只不过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第一,我们说某一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指的是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但它还在进行着其它形式的运动。第二,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我国明代哲学家王船山说的好:“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二、联系

运动和静止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彼此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相对静止中有着绝对运动的一面,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错误倾向

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飞矢不动”命题,他把正在飞行中的箭看成是一个个静止的点,认为静止点的总和不能产生运动。一是片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定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从而导致不可知论。如克拉底鲁的“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扩展资料:

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 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

1、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统一,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 另一方面, 没有相对的静止就不可能确定究竟什么东西在运动以及它以什么形式运动,因此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运动。这种关系也表现在运动的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上。即使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非间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运动着的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非间断的,这在数学上表现为连续曲线上没有“相邻”的两点,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着无数多的点,然而路程上的每一个点又是间断的,即是某一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复杂的运动也是这样,运动在任何时刻都不会停息,这是它的非间断性;然而永不停息的运动又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各个特殊的运动形式之中,这又是它的间断性。运动的非间断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的间断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非间断性而无间断性,或者只有间断性而无非间断性,都不可能有现实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以及坐标系而言,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属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二者在形成条件之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运动和静止的特点

运动和静止二者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世界整体上就是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例如像“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等,都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28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