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阳历时365或366天,阴历354或355天。1年通常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一年是一个历法单位,有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春天是年的开始和年的结束。一年就是12个月左右,不包括闰年,阳历365或366,阴历354或355天。
公历。公历的一年是365天,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多一点。
扩展资料:
1、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闰年共有366天(1月~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
2、凡阳历中有闰日(2月29日)的年份,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
视情况而定。平年1年有365天,闰年1年有366天。平年共有365天,1-12月分别为31天、28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每一个月的天数相加即可。闰年共有366天,1-12月分别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每一个月的天数相加即可。闰年的判定方法: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闰年),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如172800年是闰年,86400年不是闰年(因为虽然能整除3200,但不能整除172800)。
在现代公历中,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1年通常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1回归年(太阳年) = 365.242199174日
1恒星年 = 365.25636日
1交点年 = 346.62003日
1近点年 = 365.25964日
一般取近似值365.2422日
现在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其准确数值为365.25日,每天为86400秒,总数为31557600秒。
在中国,年的出现历史
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在共和行政的初期,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制定纪年。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
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南宋杨忠辅编写的《统天历》和元代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均以一岁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授时历》是1281年颁行的;现行公历却是到1576年才由意大利人利里奥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