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中“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瞬时速度公式2023-01-31  46

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 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 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苏东坡乃当时大才巨子,哪里受得了这轻慢与羞辱?苏东坡带着一腔怒火,立刻上山去找禅师理论。可那佛印禅师便笑道站在寺门口相迎。 苏东坡便上前质问禅师为何羞辱我?禅师依然笑着看着苏东坡,良久以后,便讲到:“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了呢?” 良久后,苏东坡才顿然醒悟!羞得无地自容,是啊,自己不是感觉已经能够心如止水了吗?怎么禅师一个小小的测试就经不住了呢?简直是夜郎自大呀!唉! 心如止水,就是要告诫人们,在荣誉面前、在诋毁面前、在苦乐面前、在贫贱面前、在失落面前、在曲折面前、在痛恨面前、在名利面前……都要“宠辱不惊”与心如枯井!!

麻烦采纳,谢谢!

“禅”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间一切事物实体,凡是著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界。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中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功德?”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因为你所做的只是追求世俗的小果报而已,说不上真功德。”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真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正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最终开创了中土禅宗。在我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追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布施回报的人与没有布施的人是没有本质差别,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甚至是造业,因为他更加执着于“相”,更加地希望回报,也更加地贪婪。 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好不疲惫。惟有远离是非、自我洒脱才能脱离苦海。对于悟者而言,梦就是生活的镜子,告诉你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空,世上的一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头,能在心中常驻的惟有心识、佛性而已。人生当真是:“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之“相”万千亿种,人之“欲”亦万千亿种。疲于欲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劳费精神,若有一点不顺,就会心神不宁,思虑重重。但人生之意义并不尽在于此。须知“相”本为空,追寻一辈子的东西,到死那一天也不会陪伴你去另一个世界。人生苦短,何不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地度过。所谓“尘网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头无事一床宽”。 宋朝一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都应遵循自己的本性,如云水一样自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却世俗之扰,顺应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会有悲伤、嫉妒、苦恼、不平,更多的是和谐与美好。这样的世界才是和平和清静的。 生命!我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地执着,贵在用大智慧看破欲望带来的苦恼,也贵在不被“相”所羁绊。让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顺应自然,笑傲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人生!当如“扫相破执”,寻回自己,“明心见性”,纯净自然。

禅修,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觉支的念、择法、精进、定等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491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