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性别而定,女子二十岁称桃李年华,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之年,都是年龄的称谓,是古时候指代年龄的称呼。
桃李年华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出自明朝徐渭的《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会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是身体还没有很壮实,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古代年龄称谓,具体如下:
婴儿:人初生;襁褓:泛指一岁以下;孩提:两至三岁;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期颐:百岁之人。
如果是女子,则二十岁称桃李年华;如果是男子,则二十岁称弱冠之年。
如果是男子,则二十岁称弱冠之年。桃李年华,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少。弱冠之年是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是身体还没有很壮实,故称“弱”。
古代年龄的常识
中国古代年龄是不用数字表示的,而是用生活的一些常识来表示,比如刚出生的婴儿还在襁褓里,那直接用襁褓表示一岁的小孩。中国古代年龄平常除了用“岁”以外,还往往用“年”、“齿”、“春秋”等词来表示。比如桃李年华,弱冠之年等。
古代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之年。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五十岁称知命之年。
六十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七十岁称古稀之年。
八九十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一百岁岁为期颐之年。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年岁的别称: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
男子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_(音: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7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年80到90岁,耋年70到80岁),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