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西汉两司马分别是指:司马迁、司马相如。前者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中华二十五史之首,被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是著名的西汉辞赋家,后人称其为“赋圣”和“辞宗”,著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司马迁家族自唐虞、周朝世代为历史家。其八世祖司马错,为秦国武将;六世祖司马靳,为秦国武将;高祖司马昌,是秦朝铁官;曾祖司马毋,为汉朝的郡令;祖父司马喜被封为五大夫;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迁继承父志,任汉武帝时期太史令、中书令。
其父生前曾托付他,让司马迁写一部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当朝汉武的史学记传。因此,司马迁始终对父亲的托付无法忘怀,为撰写这部史书做了大量准备。公元前99年,因为汉将李陵投降匈奴,在朝议时司马迁为李陵争辩,触怒汉武帝,遭受了宫刑。司马迁受刑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父亲的遗愿就忍辱负重,于8年后写成了《史记》。写成的当年,年仅55岁的司马迁就辞世了。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赵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史载,其出生于今天四川成都,少时喜读书练剑,20多岁时做了汉景帝武骑常侍。后与梁孝王刘武的厚待写就《子虚赋》。汉武帝即位后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所作,感叹不能与作者同时代。而刘彻的狗监(主管皇帝猎犬)杨得意说,这是本朝人所写,作者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刘彻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当场对汉武帝说,《子虚赋》算不上什么,请允许我写一篇新赋,于是很快写成了《上林赋》,文采更佳。此后司马相如被封为郎官,公元前118年61岁时病逝。
与司马相如相关的有两个典故。其一为凤求凰,说是司马相如未得汉武帝赏识前,生活清贫。而富人卓王孙有女名文君,因久仰相如的风采,在司马相如作客卓王孙家时,通过屏风偷窥,司马相如佯装不知,受邀抚琴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传递爱意。佳人才子两情相悦,共同私奔至成都。卓王孙大怒,称女儿违反礼教,不肯赠送嫁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后穷困不堪,两人只好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充当伙计。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只好分给两人奴仆百人,铜钱百万。
“西汉文章两司马”出自晚清政治家、将领左宗棠题卧龙岗诸葛草庐的三副对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
心同佛定香烟直; 目极天高海月深。
出处动关天下计; 草庐我也过来人。
因为开头是文章二字,这里的西汉两司马,自然是指汉武帝时期文明卓著的司马相如、司马迁二人。
意思是我泱泱中华,千年历史,文章要看西汉的司马相如、司马迁,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则首推南阳卧龙诸葛亮。
司马相如,以赋名动天下。有辛弃疾《摸鱼儿》言:“千金难买相如赋”,他的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司马迁《史记》的伟大则无需多言,因为文笔优美,才情纵横,被鲁迅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这两人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鲁迅的看法虽然稍晚,但是历史文学对两位司马的看法从来是一致的,所以左宗棠在这副对联中将二人并立文章之首,当然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来衬托诸葛亮济世安邦的奇才。
文章西汉两司马是司马迁与司马相如。1、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2、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