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何谓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共情是一种正能量,共情属于人文关怀的一种。简单来,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感受到;你不孤独,因为我会陪着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共情,尤其是家人之间,共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本能力。人人都需要在家庭和谐中担任自己可以共情的角色。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就好。成绩不代表什么,不要为了分数而纠结。”当父母单位遇到各种压力,心情不爽时,孩子会说:“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我相信您一定能挺过去的,因为您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爸爸/妈妈。”这即是共情。这样的力量能让家庭归于和谐。
共情是有五脏基础的。
我的观点是:情绪、心理都是有脏腑基础的。因为五脏各藏其志,亦各有其七情。进一步说,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脏腑精气受到外界刺激而做出的应答,是以心为主的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整合的结果。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是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共情是一种能力,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即《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即《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举个例子。你坐在公共汽车上,这时上来一位老人或者一位孕妇或者一位幼儿,他们走到你的座位旁站住了,这时你会感觉不安吗,会有不忍吗?如果有,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共情的能力。如果见到他们你就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让座,那么,你不仅具备了共情的能力,而且已经养成了利他的习惯。
共情往往和情商有关。朋友和你说 “我今天去药店拿药看到一条爆炸性新闻。”,你怎么回答?
A:“什么新闻?快讲讲!”
B:你怎么去药店了,哪里不舒服?
C:我今天忙一天,好累啊。
共情能力的强弱显示在情商层次中,一阶:只倾听自己的感觉;二阶:开始表达自己的感觉。同时不同的人会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情商外在表现;三阶:开始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四阶:用体谅来回应他人的感觉。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这就是共情。
共情就是用你认为别人会用的那种视角去体验生活的能力。其中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认知共情指即使在没有任何情绪传染的情况下,也能理解他人脑海中想法的能力。情绪共情指如果你受苦会让我难过,会让我也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你的感受。共情能力是分等级的,从0到6,分成了6个级别。如何判断自己的共情能力是否偏高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真诚地回答自己。“对方开心,我才会感觉开心。”“当别人需要我时,我很难说不。”“我经常因别人的事情,操劳分心。”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是”的话,那也基本上拥有了比较高的共情能力。说说共情能力太强的人的日常生活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三观非常正,而且可以无障碍地接纳并理解很多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包容性很强。
很轻易地就可以解读正在和自己交流的别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和顺着别人的情感导向说下去,进而让别人感觉和自己聊天很舒服而且三观很合,但自己本身并没有太多正反馈。但在别人不想和你多废话的时候也能感受得非常明显,当一个人并无意在与你的沟通中浪费太多时间时,他的精神是一种关闭的状态,而对此自己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相反因为过于敏感,自己会更能放大别人在聊天时的“不想聊下去”那一部分的意图。共情而不能改变别人的情感还是一种很无力的感受。
可以敏锐地察觉出别人的交流雷区并避开,也就是和别人的交往不会经历很糟糕的好感度滑坡事件,也不会成为网上所说的直男癌。成为很多好友的贴心树洞一样的存在,因为可以给人一种我与你思维一体,我在和你一起想怎么解决你的问题的感受。我从不认为共情能力强是好事,一个人容易低落,太过敏感,很羡慕那些在阳光下明艳幸福的自私。
常常能感受到别人隐藏的难过与愤怒,哪怕与我无关,我也无法置身事外,因为这样的心态,我常常讶异于旁人与加害者的自私冷漠,事不关己。我常常能意识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并不意味着我能很好地帮他化解。共情能力强并不等于着情商高和圆滑,相反,我因为无能为力和对旁人的冷漠而感到一次次的难过。为了他人的幸福感到幸福、为了他人的悲伤感到悲伤,但最终又深深地意识到这些与自己无关,只是自作多情而又孤独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