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
1、官场腐败。
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宦官专权。
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3、无可战之师。
明朝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多是无才无能一辈。
4、崇祯皇帝个人原因。
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
外因:
1、天灾人祸。
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剥削,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
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
明朝是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6年。它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失误,而是亡于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个历史规律就是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造成社会解体。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带来的死循环。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战乱刚刚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对平均的,各阶层人民能够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功臣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聚敛的土地和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不知收敛,这也许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土地和财富的聚集过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朝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土地兼并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拥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广大的百姓却无立锥之地,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拥有4万顷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盐茶专卖权,可谓富得流油。王府里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种他土地的广大佃农却因为交不起租或自然灾害而大批的饿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严苛的税收,广大百姓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燎原之势已成。活不下去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灭亡归咎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这个土地兼并的过程持续了三百年,而崇祯很不幸地做了最后一个接盘侠,他没有万历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气。事实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并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死循环,大多数朝代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优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诏制定优待藩王的政策。这个政策在朱元璋死后仍被严格地执行着,直到明朝灭亡。明太祖规定,每一个皇室成员10岁之后都能不工作且获得一份非常优厚的俸禄。这个俸禄比明朝最高级官员宰相的俸禄还要高十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溺爱。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皇室优惠待遇是不限人数的,藩王生多少,国家就给多少份高额的工资,而这最终是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来买单的。帝国建立之初,皇室成员还不多,人民还负担得起。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明朝历时276年),和优待皇室成员的诱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数量以指数级爆炸性增长。朱元璋的直系后代从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长到明末的100万人!崇祯年间,各省的赋税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们的俸禄了,朝廷哪还有钱用于平息农民起义以及辽东满清的战争军费呢?难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虫。
想想也是可悲,国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们却依然花天酒地,不愿为国献出哪怕一个铜板充作前线军费。最后国家亡了,100万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人的短视暴露无遗。
第三个原因是辽东连年用兵,军费开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负。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辽东惨败于努尔哈赤。大明不仅国威尽失,辽东土地也几乎全部落入满人之手,京师屏护只剩山海关和锦州防线。后来的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地区(现中国东北)的满清军队不断蚕食明朝辽东领土。由于北京与辽东近在咫尺,京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满清军队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千方百计想入主中原。为了维持帝国安全,明朝不得不在辽东设置重兵防守。辽东军费也从战前的每年50万两白银激增为每年600万两,最多时达到900万两每年。而明朝崇祯年间,户部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500万两。可见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而解决办法就是加税,这一笔开支最终又落到贫苦的百姓头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辽东要打仗,就要军费,要军费就得多收税,税收逼得越紧,越有可能导致民变,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加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到处发火,各地税收能不能收上来还是个问题。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难,可见一斑。
第四个原因是万历长达20余年的怠政。
万历皇帝朱翊钧可以说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仅因为立储问题与朝臣怄气,就20余年没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个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败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书留中不发,官员无法正常上任,导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职位都无人,地方官员退休之后也没有人来补缺,国家机器处于停滞的状态。也是在万历时期,明朝出现了东林党和党争,明帝国内部斗争也达到白热化。明朝官场结成不同的党派,如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大老乡会的争斗。他们的口号是:不论对错,只要对手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只要是对手反对的我们就支持。
严重的内耗导致国家机器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最严重的一次应该要数崇祯迁都南京这件事了。崇祯见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谈迁都事宜,有官员提出迁都南京,其他党派的官员立刻跳出来指责,谁提出迁都,谁就是历史罪人。他们不关心迁都对国家有没有利,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就这样,因为党争和崇祯自身,明朝最后一次活的机会失去了。
第五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决策失误。
这个要从崇祯的性格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打心底里想有一番作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为战时全国的统帅,气量不够大,不敢承担责任,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说白了还是能力不行。比如在与满清和谈的问题上,由于辽东战局耗费巨大,崇祯皇帝也想尽快从辽东战场脱身,以专心应对国内农民起义。为此崇祯指定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皇太极秘密会谈,然而就在和谈快要达成之际,这件事被泄露公开了。这本来也没什么,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大方地承认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崇祯不想落得一个与异族媾和的坏名声,为了撇清关系把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说是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媾和,并很快处死了陈新甲。
另一个例子是明朝南迁。在这个问题上,崇祯虽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实际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迁,但由于怕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却一直在等着朝臣主动提议。但有了之前与满清议和的教训之后,满朝文武再也没有谁敢站出来为仗义直言了,因为说不定哪天崇祯反悔,把责任推给当年提议南迁的人,那不成了陈新甲第二吗?就这样,南迁大计一拖再拖,最终的结果是,京师被李自成包围,崇祯自缢,立国276年的明朝也随之灭亡。可见,崇祯的个人能力也是明朝灭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崇祯虽然决策存在重大问题,但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祯皇帝英明决策,也最多只能延长王朝的寿命,但最终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第六个原因,自然灾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的崇祯年间不仅人祸一个接一个,罕见的天灾也不断发生。明朝末年刚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祯执政的十六年里,明朝有连续的7年时间遭受大旱,史无前例。由于连年的干旱,从崇祯八年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了蝗灾。更为可怕的是,旱灾和蝗灾之后,天花疫情也开始在各省肆虐。以陕西省为例,当地官员报告人口死亡率高达80%,可谓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灾使明朝内部的生产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减少,国家摇摇欲坠。
总结:天灾加人祸,明朝灭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于1368年一手建立的,传到朱由检手里,已经有276年,历十六帝。在土地兼并、民心丢失、万历怠政、崇祯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等一连串的打击下,这个老大帝国,最终还是倒下了。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