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灰洞


灰洞是一个天文词汇,是大质量星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但有可能形成比典型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星体的原因形成的,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的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一个星体可能就是很暗的灰洞。

黑洞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这也是目前宇宙四洞中唯一已被证实的天体。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无法逃脱。其实黑洞并不“黑”,只是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理论上来说,白洞在行为上恰好是黑洞的反面——黑洞不断吞噬物质,而白洞则不断向外喷射物质。白洞是宇宙中的喷射源,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所以白洞是一个只发射、不吸收的特殊宇宙天体,与黑洞正好相反。

根据白洞理论,有人认为类星体的核心可能是一个白洞。当白洞内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同它周围的物质发生猛烈的碰撞,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由此推断,有些X射线、宇宙线、射电爆发、射电双源等现象,可能会与白洞的这种效应有关。白洞的力是排斥力,与黑洞的吸引力相反。

虫洞也叫时空洞,也可译为蛀孔,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爱因斯坦认为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时间旅行。

不过即使虫洞真的存在,想要靠它进行时空穿梭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虫洞几乎与黑洞同时出现,如果你真的要试着去穿越虫洞,估计会被x射线和伽玛射线烤焦。

霍金的灰洞理论称道,当大质量的恒星无法顺利产生一颗正常黑洞时,有可能就会形成比中子星体积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体,这个天体的质量大致相当于三个太阳的质量。

但由于坍塌量的不足,导致没有正常黑洞那样的强大引力,有40%的辐射会离开这个天体向宇宙中喷出。霍金将这种看不见但质量大于三倍太阳质量的天体命名为灰洞。

霍金提出:大质量天体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而形成比典型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天体叫作灰洞。

基本简介

灰洞是一个天文词汇,是大质量星的坍缩不足以形成黑洞,但有可能形成比典型中子星有较小的半径和较大的密度的星体的原因形成的,在可见光波段看不见的大于太阳质量3倍的一个星体可能就是很暗的灰洞。

发现与理论提出

科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Hawking)身残志坚,因提出宇宙黑洞理论而举世闻名。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24日报道,在一篇在线发表的论文中,承认“宇宙中没有黑洞”,存在“灰洞”。这个理论震惊了物理学界,乃至整个世界。[1]

据国外媒体报道,斯蒂芬·霍金的黑洞理论为宇宙中最致密的天体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但是日前这位大科学家在其作品中提到,宇宙中没有“黑洞”,有的只有“灰洞”。该理论来源于一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调查论文中,是霍金对黑洞的研究成果之一,他认为黑洞其实是一个拥有极端物理环境的“灰色地带”,质能进入黑洞中后还会“回到”宇宙中,我们此前对黑洞的边界理论认识是有待改善的,黑洞或不会永久性地保存质能信息,在某个时候会“释放”出来。

理论研究历史

霍金此前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霍金辐射”的黑洞理论,是从量子效应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黑洞,霍金辐射认为黑洞是可以失去质量,因此一些非常小的“迷你黑洞”可“蒸发”消失,该理论证明了黑洞并不是宇宙中最自私的天体,黑洞在吸积物质后可通过量子行为向宇宙空间中释放出内部的质能,天文学家也在寻找新的方法来探测这种行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419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