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数的产生2023-01-31  27

是苏轼。

胸有成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宋著名画家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主要讲述了北宋画家文同因为对竹子有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因此每次画画时都得心应手。同行知道这件事后,都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胸有成竹”一词也就此衍生而来,其意思是:做事之前已做好准备。

文同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为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

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

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从表兄,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418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