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今意:指理论、书本、教材。
3、“圣贤书”的出处:文天祥《自赞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圣贤书指的是圣人的书,例如: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圣贤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等。
圣贤书:古代圣贤写的书,主要指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今意:指理论、书本、教材。
“圣贤书”的出处:文天祥《自赞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有原意的四书五经,也有新意,理论书本教材的意思,具体取哪种看前后文章所说的含义而定了。
圣贤书的当代价值
大清国废除科举,不再考这个了,四书五经才不算是教材,而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里都被嗤之以鼻,成了中国落后的替罪羊。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鲁迅先生教育年轻人要多读外国书,少读乃至不读中国书,四书五经基本上被踩到泥里去了,有点儿一文不值的感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到了二十一世纪,四书五经的身份又变了,虽然没有回到教材,也不对,教材里倒是有选编,不过很少。但是它们又成了中国文化经典,又抖起来了。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三五岁的小孩,甭管懂不懂,也都捧着一本书,跟着似懂非懂的先生,好像很认真地朗诵。与此同时,对读经热和国学热的质疑也跟着就来了。
现在对于这些圣贤书的评价基本上走两个极端,捧的把它捧上天,真有回到大清之势;贬的拿起“五四”批判的武器,向着圣贤书掷出投枪,一个个全都是鲁迅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