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起句在一篇文章或在一段话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思想,一般出现在文章首段或一段话的首句。
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在论文和说明文中比较常见。
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
总起句又称概括句,总起句顾名思义在段首起总领作用,位置只能在段首。
扩展资料:
开头是总起句短文
雷锋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生活十分简朴。雷锋参军后,从每月的津贴费中拿出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一些钱买书,其余的钱存入银行。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补得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
他的搪瓷脸盆已经用了多年,上面的搪瓷掉了很多,他也舍不得买新的。他的一件大衣,是从家乡带来的,已经很破旧了,但他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
总起句,顾名思义在段首起总领作用的概括句。
总起句在一篇文章或在一段话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思想,一般出现在文章首段或一段话的首句。
总起句的作用是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在全文开头即点名主旨,在某个段落中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在论文和说明文中比较常见,一般位于句首。
总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
1、概念不同
总起句是一个段落的开头。
中心句就是一个段落的中心。
2、用途不同
总起句总领全段进行展开。
中心句就是整段都是围绕着这一句写的。
3、特点不同
总起句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在论文和说明文中比较常见。
中心句在段落的不同出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在段的开头起概括和总述作用;一般在段的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一般在段的末尾起归纳和总结作用;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学写“总起句”【自学部分】
写一段话,最好在第一句概括一下全段的主要意思——这句话叫“总起句”——然后顺着这句话写下去。
例如——
外婆家门前有一棵大榕树,又高大又粗壮。它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伸长的“手臂”,好像迎接客人的到来。所以,我管它叫“迎客树”。它那灰褐色的树干,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树干撑开巨大的树冠,真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总爱在树下乘凉、避雨、游戏、唱歌、跳舞……树下成了我们游戏玩耍的乐园。
——第一句是“总起句”,而后面的句子全都顺着“又高大又粗壮”来写。这样,就使得整个段落意思集中,表达具体。
又如——
戴眼镜真是痛苦。我最喜欢看电视剧,看少儿电视节目。可爸爸妈妈都不让我看,说我眼睛不好就是因为彩电看多了。我还喜欢上体育课,真希望能尽情地跑啊跳啊,但总怕把眼镜碰坏。有一次,全校跳绳比赛,就因为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没能得第一名。还有一次我参加艺术团绘画比赛,由于眼镜框松了,我只好用一只手扶着眼镜继续画,结果比赛结束的铃声响了,我还没画完呢。唉,我什么时候告别这讨厌的小眼镜呢?
——第一句说“戴眼镜真是痛苦”,那怎么个痛苦法呢?下面的句子就很自然地顺着这个意思写下来:不能看电视剧,不能尽情地跑啊跳啊,影响了绘画比赛成绩等。
再来看一段——
谢晶同学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干部。小华病了,她陪小华去医院看病。叶苹忘了带水彩颜色,她把自己的借给叶苹用。她对人很有礼貌,见到每位老师都主动问好。一天下午,她走在路上,看见两位农民伯伯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蔬菜的板车,就急忙跑上去帮着推。她还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呢!
——在这一段中,第一句“谢晶同学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干部”是总起句,下面的文字中,谢晶陪小华去医院、把自己的水彩颜色借给叶苹、帮助农民伯伯推车,这些都是她“热心帮助别人”的具体事例。可是,写她对人有礼貌、学习成绩好,虽然也是她的优点,但与“热心帮助别人”这个主要意思就没有关系了。
这提示我们:
1.写总起句时,要准确概括这个段落的意思。
2.写好了总起句,下面的文字一定要顺着这个句子来写,不能离开这句话写到另一个意思里去。
◎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在开头的空格处补写一个“总起句”。
。只见挖土机吊臂上的铲子一挖,就是一大勺,然后倒在停在一旁的卡车里,反复四次就装了满满一卡车。卡车刚开走,另一辆卡车又接上了。就这样一铲接一铲,一车接一车,很快就挖完了一大片地。这时,挖土机眼看就要掉进大坑里了,真叫人提心吊胆啊。突然,挖土机翘起来的履带稳稳地落到了高处的地上,顺利地爬上了高坡,又开始挖土了。
2.围绕开头的“总起句”写下去。
(1)这时候,爸爸的眼神真凶啊。
(2)春天的怀抱里,各种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
【家长配合】
查看孩子练习。
参考答案(只要表达出意思即可):
1.挖土机真神了。/挖土机一下子吸引了我。
2.(2)春天的怀抱里,各种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杜鹃花火一般红,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姿态妩媚的迎春花,在风中轻轻地摇摆,好像在说:“来吧,来喝一杯春天的甘露吧!”雪白的、粉红的樱花盛开在半山腰,像天边的云霞,又像海里的浪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daea501009h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