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朔方城始建于周宣王年间,其时“周室衰微,四夷并侵,猃狁最强,宣王伐之。”宜王在召公、周公的辅佐下,国势稍振,宣王命将军南仲。尹吉甫伐猃狁,取得胜利后筑朔方城,以抵御猃狁。数百年后,朔方城又被犬戎占领,戎称“什贲城”。
到了秦代,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犬戎,收复河套地,复建朔方城,并在黄河北岸筑亭、障以逐戎人。秦末战乱,匈奴乘机入侵河套,不断南犯。到了汉代,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伐匈奴,收复河南地,并派将军苏建再筑朔方城,设朔方郡。可见自周至汉,朔方城屡有重建,其规模各有所变。汉代苏建所主持再建的朔方城可屯兵数万,想必在原基础上大有发展。
多少年来,朔方城饱受风沙摧残,变成沙漠一片。如今唯有东北角一段,还和风沙顽强拼搏,不甘愿全部消失于人间。
朔方城遗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据史书记载,朔方城始建于周宣王年间,其时“周室衰微,四夷并侵,猃狁最强,宣王伐之。”宜王在召公、周公的辅佐下,国势稍振,宣王命将军南仲。尹吉甫伐猃狁,取得胜利后筑朔方城,以抵御猃狁。数百年后,朔方城又被犬戎占领,戎称“什贲城”。
到了秦代,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犬戎,收复河套地,复建朔方城,并在黄河北岸筑亭、障以逐戎人。秦末战乱,匈奴乘机入侵河套,不断南犯。到了汉代,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伐匈奴,收复河南地,并派将军苏建再筑朔方城,设朔方郡。
扩展资料
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汉书》称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几乎零伤亡)”,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朔方城
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朔气是指北方的寒气,北方很冷,又可称朔方。
①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磴口北)。
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南至陕西宜川、宁县一带。东汉并入并州。
③唐初改岩绿县为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红络界公社白城子。后为夏州治所。
④唐方镇有朔方,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扩展资料
西汉时详细介绍
朔方郡的西北部为阴山山脉,穿越阴山后即进入内蒙古高原。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设置在朔方郡西北方的漠北地区。汉王朝派兵越过阴山袭击匈奴,有经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等几条进军路线。而经由朔方郡出击时,逾越阴山的主要通道就是鸡鹿塞。
汉王朝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在一些山谷通道及其附近建筑了;系列的障塞和烽隧,鸡鹿塞是阴山山脉西部的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
高峻的阴山,本来就是一条天然屏障,秦汉长城通过这一带崇山峻岭时,只是在一些较为低矮的山岭以及平坦的川地上筑有长城,在陡峻的山峦上只是在岭颠或山麓筑有烽燧,以便瞻望和传递信息;在山谷口外修筑的小城,驻兵戍守,管领附近的烽隧。
这些规模不大的小城,秦代称为“戍”,汉代称做“障”和“塞”都尉治所的小城面积较大些,才称做“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朔方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