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必正,纽必结是什么意思?

莨山2023-01-30  26

意思:戴帽子要戴端正,扣好衣服的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要系紧。搁置帽子与衣裳,应该有固定的位置,不要杂乱安顿,假若随意乱放,就容易弄脏。

1、冠必正

“冠”盖在头顶上物品,比如帽子;“必”必须、必要;“正”不歪斜。

2、纽必结

“纽”可以结起来,也可以松开的叫纽,比如纽扣,纽带;

“结”系的意思,条状物或者绳子打成的疙瘩,这里“结”指的是穿做的衣服或者帽子上的纽扣,纽带要是连接的状态,不要是松开的。

3、袜与履,俱紧切

袜子和鞋子;“俱”,全;“紧”:密切合拢;“切”密合、贴近。

4、置冠服,有定位

“置”安放、放置;“冠”:帽子,头上戴的物品;“服”衣服,身上穿的衣服;“有”这里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定”不动的、不变的;“位”所在的地方;“定位”就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5、勿乱顿,致污秽

“勿”不要;“乱”没有秩序;“顿”处置的意思;“致”招引、导致的意思。

扩展资料:

这段话所表达的规则是指参加这样的群体活动时,对衣服穿着的注意事项。

这句话有两个规则,一是自己的穿戴要舒适,二是穿戴要让别人看着舒适。

比如“冠必正,纽必结”如果你带的帽子是歪的,身上纽扣,纽带也都不扣上,说白了就是衣冠不整嘛,别人看在眼里会对你产生一种不着调、邋里邋遢的感觉。

“袜与履,俱紧切”,脚上的鞋和袜子穿的不舒服,别人看不到,但是会直接影响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所以我们在出门前就应挑好鞋子和袜子,尤其是新的鞋子和袜子,穿上之后在家里走一走,试一试,不舒服,直接换成合适的。

另外古代的袜子跟现在的袜子不一样,古代的袜子是没有弹性的,所以袜子大了、小了都是很不舒服的,我们现在袜子好一些,有弹性,但是大了也不行,脚会滑来滑去,运动量大的时候,还有可能把脚上的韧带拉伤,造成不便;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把衣服放在一个妥当安生的地方,因为人多,事情也多,如果把衣服放在一个不妥当的地方,其他人也要拿东西,会移动过衣服,很有可能衣服弄脏,你要是再穿就很难看了。

“冠必正,纽必结”解释: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出自《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原文节选: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扩展资料

《弟子规》赏析: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36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