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图 [编辑本段]【简介】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如下史料:
《竹书纪年》:
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淮南子�6�1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神鳌
《淮南子�6�1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清 琅琊 王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编辑本段]【成语——女娲补天】 基本资料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编辑本段]【现实中的女娲】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撑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又有许多人被野兽咬死,吃掉。
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杀害,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经过这场浩劫,人类幸存者已经很少。
为了使人类能再次发展增多,女娲便以黄土和泥,用双手捏起泥人来。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说法一:
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失败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说法二: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捏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长子县境内,另说昆仑山西北)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真相】某些史前事件虽以民间传说或神话的形式存在,但却存在着事实依据。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测就曾发现圣经之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有事实依据。“大禹治水”虽无准确的文字记载,但该神话的事实被普遍认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为古老的一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事实基础呢?近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依据何在?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若柏研究员。
研究发现,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这种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DTM)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依据地质地貌方法对近代陨石撞击的研究,他们推测,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时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间。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和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极为相似。
王若柏告诉记者,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是《淮南子》和《览冥训》。这两部著作中对女娲补天的神话是这样论述的。在远古时候,“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而克服了这一重大的自然灾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滥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当然就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员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来物撞击灾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其中重要的是对古气候的影响。王若柏研究员说,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了全新世气候的变化规律,发现有多次重要的降温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的事件影响巨大。这一时间也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等人使用环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环境等问题时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间有一次降温事件,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古文化的变迁。认为在蒙、辽、冀地区繁盛的红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发展的低谷可能与这一事件有关。
王若柏告诉记者,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神和女娲补天的神话的遗迹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这次撞击对应了古气候学家的研究结果——距今4800至4200年间的降温事件,正是陨石雨的撞击引发了这次降温事件。
白洋淀地区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合理的解释是这里发生了巨大的灾害。
王若柏告诉记者,他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与古环境专家们提出的全新世降温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各种文化区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区既不是山脉纵横,也不是荒漠分布,应当是一个十分适合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区,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却留下了一个古文化的空缺区。考古学研究表明相当于仰韶文化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龙山文化遗迹几乎是空白。实际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早已经提出,“不论是新石器时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无聚落的景象”。
实际上有关中华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依据历史文献《春秋》和《左传》等编绘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形势图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区,与使用前述历史地貌方法划出的撞击区完全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一地区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东南延长的范围。说明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大大晚于周边地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巨大的灾害造成的地理环境恶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创伤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这次灾害就是陨星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当地繁盛的古文化从此中断。灾害过后的若干年,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便诞生了。
王若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雕像】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海上世界,矗立着一座女娲补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创作的,建于1986年。
这座雕像雄伟壮观,全身用乳白色的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2米,宽约7米。 女娲上身为人,下身是缠绕一团的蛇尾。她带着严肃的表情,用双手托起补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激励蛇口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民的创新精神。 [编辑本段]【同名动画片——女娲补天】导演:钱运达
美术设计:胡永凯
编剧:
钱运达 Yunda Qian
凌纾 Shu Ling
摄影 Cinematography:吴华荣 Huarong Wu
影片类型: 动画
片长:1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彩色
制作公司: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
剧情
上古时代。女娲端坐水边,空旷的原野,使她感到异常孤独。女娲用泥巴做成无数小人。小人们立刻有了生命,而且不断繁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忽然,山动地摇,火神和水神大打出手,各不相让,烈火熊熊、洪水涛涛。地面的小人被洪水卷走,惨叫声不断。熟睡的女娲从梦中惊醒。她赶紧从腰际摘下一片绿叶,绿叶变成一叶扁舟,救起了溺水的小人。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猛烈格斗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缝,碎石落下,砸伤了许多奔逃中的小人。女娲焦急万分,她托起五彩巨石,填没了天上一个个空洞。然而洞外大风吹来,巨石又纷纷落下,裂缝在不断延伸,女娲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身体嵌进了洞口和裂缝里。她的身躯渐渐溶化成石头,终于补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从此平静下来。小人们为失去女娲而伤心地痛哭起来。天边,在女娲修补的地方隐约出现了闪闪发亮的星座。女娲留下的绿叶把大地装扮成片片绿洲,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
本片于1986年获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的文言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翻译: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 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
1.女娲:传说伏羲氏的妹妹,人头蛇身,她用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
2.四极:传说天的四边有四根柱子撑着,这四根柱子即“四极 ”
3.废:坏,这里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
4.爁(lǎn)焱(yàn):大火延烧的情景。
5.颛(zhuān):善良的。
6.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
7.攫(jué):抓取。
8.济:救助。
9.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代指中国。
10.淫水:泛滥的洪水。
11.狡虫:指恶禽猛兽。
12.涸: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
13.息:止。
14.积:积聚。
15.周:遍全。
16.立:支撑
女娲补天的材料是什么
女娲补天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当年共工打仗失败了,把不周山给撞倒了,因为不周山是支撑天空的,顺便就把天给弄塌了。共工的错误导致了生灵涂炭,女娲在此之前刚刚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叫做人类。
女娲画像
她教人类如何在大地上生活,如何婚配繁育子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看到天塌下来之后人们生活的非常不幸,女娲很痛心,下定决心弥补天空的缺口。
可是弥补谈何容易,首先要找一种东西叫做五彩石。顾名思义,就是拥有五种颜色的石头,这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石头,万里挑一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即使是找到了,也是小小的一块。女娲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终于收集到了很多的五彩石头,然后她开始支起一口大锅,在下面添上许许多多的柴火,开始熬制五彩石,想要从里面提炼出五彩晶石出来。
五彩晶石质地坚硬,是补天的好材料,然而炼制十分的辛苦。女娲工作了很久很久,人们知道女娲是在帮助自己,因此纷纷过来帮女娲的忙。有帮女娲添柴的,有帮女娲往锅里加水的,也有帮女娲烧火的。女娲运用自己的神力,一点一点的把天上的缺口给补好。怕天空再次塌下来,她不惜以身犯险去东海杀掉了一只神龟,用神龟粗壮的四条腿当作支撑天空的支柱。
也有人说,最后的五彩晶石不够用,是女娲用自己的身体补上的天空最后一块缺口。
女娲补天的启示
女娲是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位著名的女神,民间关于她的传说更是有很多种。最出名的恐怕要属女娲造人和她补天这两个传说了。
女娲图片
女娲作为人类的领袖,当天出现漏洞,人间危机四伏的时候自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于是她炼就了五彩石浆,然而仅仅有五彩石浆是不够的,于是女娲又牺牲了自己和五彩石浆一起补了天上的窟窿,这下人们终于能够太平的过日子。
那么女娲补天反映了什么呢?
1.历来民间传说都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期望、信仰或者说是对他们当下生活的一种反映。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确实经历了一些天灾,而在当时人们在遭受天灾时总是希望通过祭祀和祈祷,希望可以借助神力来渡过难关。
2.女娲实际上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搜集五彩石也好,把五彩石炼化也好。事实上,这是劳动人民的某种想法的体现,特别是用巨鳌的脚来做支撑天的柱子,代替突然崩塌的擎天柱,更是劳动人民想象力丰富的体现。
3.女娲的善良和舍己为人世代相传。在补天的过程当中,女娲的形象是善良无私的,她能为了大家的利益而去牺牲自己,作为人类的领袖,时刻为人类的平安而考虑。一方面善良无私的人总是会得到人们的爱戴,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自己能拥有这项品质,更能把这种内在的精神传承下去。
女娲是如何补天的
传说在远古时期,创世女神带着她的子民们在神州大地上一直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灾难突然在人间降临了。
女娲补天图片
本来支撑天空的四根大柱子突然倒了导致天塌了,天空出现巨大的窟窿,九州大地也开始崩裂,宇宙也乱了,不断有洪水发生,火灾也一直迟迟不肯熄灭越烧越厉害,各种平时没见过的猛兽开始跟人类作对,把人类当作自己的食物,喜欢欺负老百姓当中的弱者。这样下去人类文明便要中断,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女娲开始炼制寻找各种各样的五彩石,希望用五彩石来弥补天中的漏洞,让一切恢复正常。找到五彩石后,她烧了火让五彩石们融化,融化成浆以后堵上了空中的窟窿。
女王娘娘补上窟窿以后,发现没有支撑天空的柱子。后来她相中了海中的巨鳌,由于巨鳌的四肢粗壮有力,于是她便拿来海中的巨鳌,砍下它们的四条腿,来代替原来的擎天柱。做完这两件事情以后,她又杀掉来那些作乱人间的怪兽,最后只剩下洪水这个难题。由于当时天空出现的巨大窟窿,导致天空持续降水,洪水泛滥,女娲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芦草拌着石灰混合成芦灰来堵上危害人间的洪水。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女娲发现天空中仅仅有五彩石练就成石浆还不够,于是她便牺牲了自己的身体把天空中最后一丝洞的细缝堵上了。
这便是女娲补天的过程。
女娲补天的启发
从整个事件的原因开始谈起。首先我们做人不要冲动,要不一不留神酿成大祸就不好了。相信看到后来人间像地狱一样的悲惨样子,共工的心里也是不好受的。他只是想要发泄一下,把天给弄塌了不是他本来的意思。
女娲补天图片
然后,我们要做到热爱人民。为什么那么多的神仙,只有女娲帮助把天给补了?因为女娲有一颗恻隐之心,她爱着她的子民们。哪怕是最后,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掉了自己,也愿意。
接着,我们要有胆量有勇气。从找寻五彩石开始,哪一个步骤不是千难万险?不是因为女娲是神,所以她不怕任何,而是因为她对人们的爱,胜过了她的一切,她愿意为了人们,为了她的孩子们,付出她的一切。
还有,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女娲补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补好的。毁掉一件东西容易,把这件东西修复太难太难。熬制五彩石变成五彩晶石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特别的锻炼着人们的耐心。把神龟杀死需要一场战争的硬耗,这些都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关于细心。补天是一个细心的活计,一不留神天就可能会漏掉一块,又不能让你拆了重补。用毛线织围巾织毛衣的时候,一旦发现错了都可以拆掉重来,补天却是不一样的,每补一下,就不能回头重修,因此也要格外的小心翼翼。
最后,还要加一个双保险,以防出现别的意外。因此,就有了神龟的贡献。
女娲补天雕像介绍
在河南西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座女神像赫然耸立,这座神像有三米之高,造型非常之美,她是位什么神呢?这位女神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娲。女娲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美丽仙子,她出现在开天辟地之后,是人类的始祖。
女娲补天雕像
上古时期,水神和火神打仗,一方失败后不小心将周山撞倒。于是天河之水奔流而下,整个华夏大地瞬间被淹没。人们流离失所,损失惨重,这时女娲仙子挺身而出,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炼制而成五彩巨石。
用巨石将天空的破洞堵住后,天河之水终于止住。为了保险起见,女娲娘娘又从东海极深之处抓来一只巨龟,将巨龟四脚砍掉顶住了巨石。从此以后,天河再也没有泄露。
除此之外,女娲娘娘还创造了人类。她在河边用泥土捏成一个个的人,然后吹上一口仙气,泥人瞬间就拥有了生命。此外,她还发明了乐器,创造了婚姻制度等等。有了婚姻制度,人们才得以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生存下来。
为了纪念如此伟大的仙子,西华当地人们花费众多的财力物力修起了女娲城。女娲城内有女娲祠,女娲陵等等景点。女娲城前的雕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景点,雕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经过大家仔细雕琢,用时两年琢成的。
站在雕像前,会有种不由自主的敬畏感。神话中的仙子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想深深地鞠上一躬。
女娲造人图片介绍
女娲是我国古典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传说中的她如下图中一样,柔美大方,温婉秀丽。她终日长发披肩,是一位美丽的仙子。不仅如此,她还神通广大。
女娲造人图片
女娲将塌掉的天重新补起来后,天地间花红柳绿,鸟声婉转,河流也不再随意泛滥,终日静静地流淌着,一切都回到了安静祥和的样子。
有天女娲外出采果子,累了后坐在河畔休息。河水清洌无比,里面有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游玩。她看着河里的倒影,突然觉得有些孤单。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个人,鱼儿都是成群结队,可是自己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落寞的女娲随手抓起河边的泥,照着自己的样子动手捏了起来。可是一开始泥土太稀,怎么也捏不成形。女娲很耐心,又兑了点干土,然后小心翼翼的,一手一手,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就出来了。她看着手里这个小女孩,想了想后,又捏了个小男孩。因为小动物们都是成双成对。
捏好后,女娲把两个小泥人放到地上。谁知小泥人刚一落地,就动了起来。伸伸胳膊,踢踢小腿,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女娲被眼前的一对小泥人乐得合不拢嘴。她一鼓作气捏了很多很多,于是大地上就有了人类。
女娲造人是一个非常有趣生动的故事,它反应了我国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对生命的探索。同时对研究母系社会,研究早期人们的生殖崇拜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