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意思:
1.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2.人民的风俗习惯。
民俗 [mín sú]
引证:
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张孝祥 《正提刑启》:“畴昔熟於条教,莫先图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当益厉官常之守。”
曾亮 《送周石生序》:“奋白笔,书盈尺之纸,为国家陈民俗之急。”
近义词:
一、习俗 [xí sú]
释义:习惯风俗。
引证:杨朔 《上尉同志》:“他忽然张开胳臂,一把抱住我。这不是东方的习俗,但我们抱起来了,抱得紧紧的。”
释义:犹流俗。
引证:刘肃 《大唐新语·著述》:“﹝ 河上公 ﹞以所注《老子》授 文帝 ,因冲空上天。此乃不经之鄙言,习俗之虚语。”
二、风俗 [fēng sú]
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引证:巴金 《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习俗。但是书面来说可以包括: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应抓两个重点:一是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二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