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都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
意义:
现代化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术语。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轨道中,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复合性,但在总体类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最为典型的道路,前者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后者是以人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以近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思想和生活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启示
1、在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程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而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的前提。
2、在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过程,其历程中,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3、综观西方国家近代现代化的历程,科技教育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现代化要早日实现,教育要先行。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主要特色体现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主要涉及人的问题,即现代化的主体,就是众多的人口,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现代化呈现为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收益被众多人口分摊就会摊薄,而一个小的震荡如果波及面广就会引发巨大的灾难,因而必须考虑“国之大者”。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主要涉及社会领域,是着眼于现代化的结果,是人人享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贫富差距悬殊不同,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拉下,要完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行业差别、地区差别,促进机会公平、结果公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主要涉及经济和文化领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二者的协调、平衡,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要涉及生态领域,大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调共生、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考虑国内和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处于世界体系之中,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起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