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巴是什么?和普通盐一样吗?

辛巴达七海传奇2023-01-30  44

“盐巴”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盐。

“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

工业上用海水晒盐(也称盐田法)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为了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护公民身体健康,国家对消除碘缺乏危害,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以下简称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扩展资料

用途

食盐的作用很广: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用。

化学性质

1.可以与硝酸银反应得到氯化银沉淀;

2.固体食盐可以与浓硫酸共热得到氯化氢气体;

3.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得到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4.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单质钠和氯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盐

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盐。

由来

远古时代渝东、鄂西一带的天然盐泉有三处——巫溪宝源山盐泉(大宁盐场)、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而宝源山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仍流淌不息。 上古时代在深井采卤技术发明以前,三峡天然盐泉是内陆地区最早的食盐供给源。

而巴人,正控制着这个宝贵的资源。巫溪宝源山盐泉(大宁盐场)这个人烟稀少的贫穷地方,古时曾是最早的中国富库。整个盐场上下长5里,场上人来人往,河上百舸争流,形成了“万灶盐烟”的奇观。 整个汉中盆地、两湖盆地、四川盆地、鄂西地区等的食盐,都要大宁盐场供应。

宁厂镇在古时是一个大城市。最繁盛时,成为一万四千余人口的市镇,四方商旅荟萃云集,大约有10万人以盐业为生。大宁盐场四周崇山峻岭,当地人称猿猴也难攀登。巫盐最早出川,是勤劳的巴人沿着狭小险要的山道,翻越秦岭后背出去的。

巴人开辟了4000里盐运山道。巫盐运往鄂西和陕南一带的山道,在崇山峻岭中已有8条盐道大路,当地人称这些道路为“秦楚大道”。同时还开辟了四百里盐运水道。大宁河是长江中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巫盐便借助它从盐场至巫山,再由长江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运往全国各地。第三条是三百里引盐栈道。

巴人沿大宁河岸边,凿修成300里左右长的栈道,滚滚巫溪盐泉沿大宁河直下巫山。远古巴人垄断了人类必须品食盐,把盐称作“盐巴”。

历史故事

有人制盐,就有人卖盐。据《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祖先叫咸鸟,咸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颇多神话色彩。不过,任乃强却据此提出一个创造性的观点,他认为,咸鸟暗示着巴人祖先的职业,他们可能是帮助巫咸国推销食盐的盐商,到了后照时,因运盐有功,得到巫咸国王的册封,巴国才得以建立。

历史上的巴人是一个与盐颇有渊源的民族,他们生于江边,善于行船,泛舟奔波,原以捕鱼为生,与三峡两岸的农牧民族交易往来十分密切。巫咸国垄断了三峡一带的食盐资源后,巴人转而成为水上商人,乘着独木舟贩卖巫盐,成为巫咸国的经销商,他们也由此获得“水上流莺”(《华阳国志》记载)的美誉。巫咸国也需要这些“水上流莺”为它推销食盐,双方一拍即合。

巴人正是用“盐巴”与周边民族展开贸易,建立了一个农业资源贫瘠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东方乐土。

这是由于我国最早出现生产盐的地方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远古巴人,他们最早是盐场的主人,也是我国最早开始治盐的一批人,因为他们的名字带有一个巴字,所以在后来人们叫盐的时候,也就交成了盐巴吧。

在古代我国的国土面积也是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而且对于人来说生活当中也是必需品,任何人都离不开盐的,所以古代的盐也是十分的重要,任何古代的君王都对盐特别的重视。因为如果不严加看管,就会出现很多贩盐卖盐的人,在古代盐只有朝廷可以卖,任何私家人都不可以卖盐。

食盐虽然很小,但是作用却非常的大,如果他交由私人控制的话,会造成市场不良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官方控制也将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稳定了市场也就稳定了社会。每年的盐税对于国家来说是财政收入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发展的又一重要经济来源。当然不管古代的君王对食盐怎么样的把控也会出现一些盐商和盐贩。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盐上面做文章,有利可图。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作当中,也可以看到盐的样子,有一些古人对盐的作用也做了很好的解释,认为也有着可以止痛神清气爽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几乎没有这个作用,是因为我们每天食用的食物当中都有很多的食盐。如果一个人几天不吃盐的话,肯定会变得虚弱无比。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304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