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伊始,朝廷就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驿道、驿站。《唐律疏议·卷25》称:“邮驿本备军速。”可见早期的邮驿系统是服务于军事的。日后,邮驿系统逐步走向完善,由军用迈向民用,是隋唐以降社会生产上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于南安故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新唐书·百官志一》曰:“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虽然泉州唐代驿道的史料今已佚失,可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泉州、南安、莆田、龙溪(大致范围在今漳州市)等地之间也必有驿道、驿站的存在。
到了宋代,驿道成了民众交通首选。《名胜志》云:“(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后废。宋清源驿,洛阳未桥时,路出城北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后亦废……”在洛阳桥还未建成前,这是泉州通往省城的两条要衢。
鲜为人知的是,宋元时期,南安通往安溪的群山间,也有一条古驿道。此道一端连着安溪感德西溪两岸村落,一端连着九日山附近的古渡头,整条驿道依河而走,被人们称为“ 河道丝路 ”。南安仑苍镇 蔡西村古官道(海丝古驿道)古属南安县二十七都内寮乡 ,恰好位于这条古道的中段部位,当地尚有残存的青石古道。
熟知蔡西古道历史的蔡西人黄秀聪告诉记者:“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经济发达。西溪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货运河道。据说,古时德化瓷器翻山越岭运至安溪,几乎包揽了西溪货船,安溪茶商在雇不到船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人挑马驮的方式,经芸林到蔡西草田,转内寮过白珩,经庵山关隘,穿莲塘,或在美林(旧称马林)租马,后抵丰州,把货物卖给牙行后返回。人来人往,日复一日,形成了后来繁华的 内寮古驿道 。”
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蔡西古驿道的关隘口——庵山,实乃一风水宝地,人称“天子穴”,充满传奇色彩。保卫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出崖山海战繁衍至今的浦西黄氏之六世祖黄均诚在此开基,人文鼎盛,出文武进士,庵山六世祖黄世美更得乾隆皇帝“皇恩三锡”,世代流传 “天子穴”传说 。
相传古有神鸟“波罗鸟”,庵山风水奇绝,有两瓦窑(今存),像极波罗鸟双眼,乡人称庵山为“波罗穴”,亦即天子穴。
古时皇帝夜观天象,掐指一算闽南有十八块天子穴,庵山乃一穴矣。遂派一朝官骑马前去侦看。
骑马官人风尘仆仆沿古驿道来到庵山,观其地貌风水,确定此乃天子穴也,苦无从突破。
是时见一农妇在插秧,朝官问:“布田布田人,汝一日种到晚,要种几千几万枞(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答不上来,心想这哪算得清呢,回到家嘴里念念叨叨此事,纳闷怎么会有这么个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呢。尚在乌篮(襁褓)中的婴儿听到母亲的念叨,竟然突然会说话,其告诉母亲:“那骑马人晚点还会经过,你等下去种田,见到他就问‘骑马骑马人,汝马头到马尾,有几千几万鬃(毛,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后乃照做。骑马人一听大惊,问道:“汝之前答不上来,怎么现在会这么问我呢,莫非有高人指点?”老实巴交的农妇不曾多想,据实以答:“是我乌篮里的儿子教我的。”
不料这一答惹来大祸。骑马朝官心想襁褓之婴便有这般智慧,这必是他要找的“准天子”,便回去禀报了朝廷。朝廷当即派了十万八千兵马来捉拿此“天子”,欲破天子穴。
朝廷兵马到来,“天子”赶忙告诉母亲用木棍在米缸里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搅拌三圈,这样米缸里的米就会变成千军万马与朝廷兵马作战。不料农妇一紧张没按顺序,搅拌出来的兵马多半瘸手瘸脚,战斗力大降。
“天子”见势不妙,赶忙叫母亲提一茶古水沿着大厝洒一圈,这样水就会变成护城河。哪知慌乱中农妇又摔了一跤,茶古水洒了一地,变成一个水池(今存)。
护城河没建成,朝廷兵马直接杀进大厝,“天子”不得已化身躲进一南瓜里。朝廷兵马到处找不到“天子”,正要班师回朝,一将军突见地上南瓜怎生得如此旺盛,想起之前看到的是萎靡枯黄,遂一剑切断了南瓜藤,一时间——天子血溅三里,喷在一块奇石上(该石后称“皇帝石”,尚存)。
这样庵山天子没出成,却成为蔡西人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美谈。
近来,蔡西庵山黄氏发现了保存至今257年的线装手抄族谱,又掀开了一段惊人历史。该古族谱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岁次壬午蒲月,为庵山黄氏六世祖黄世美(乾隆御赐“皇恩三锡”)于六十大寿之年组织修缮的。其开篇序言抄录了浦西黄氏二世祖黄国栋的泣血书,记录了浦西黄氏保王存赵的史实。
原来庵山黄氏始祖黄均诚为浦西黄氏六世祖。
浦西黄氏一世祖黄天从为南宋驸马、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首帅;一世祖妈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一品夫人)。二世祖黄国栋(宋理宗赵昀赐名,宋理宗外甥,进士)娶宋末帝昺胞姐赵光懿公主(一品夫人),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黄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
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黄国栋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由于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张世杰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
黄国栋心犹不息,夺得是十六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路遇飓风沉船十二艘,余四船赵王、黄国栋父子俱在,途经漳州海面时,船失去控制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赵若和亦改姓黄名国柱,当黄天从第三子,随黄国栋在龙海落籍,躲藏于大山环抱的浦西,先后建了浦西城堡(黄)、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三堡一脉相连,后二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西黄氏有元一朝,担负着“反元复宋”的使命,几次举兵未能成功。
传至第六世黄均诚开来庵山,庵山黄氏一世祖妈亦为闽冲郡王赵若和裔孙。这样庵山有了南宋皇亲后裔世代繁衍。
庵山盛传天子穴传说本为传奇,然庵山黄氏古族谱的发现,又使得天子穴传说有了某种历史合理性。这样蔡西古驿道多了一份神秘而厚重的历史色彩。
蔡西寮洋宫(也称寮洋宫灵应堂)坐落于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寮洋山地势雄奇,云藏丘壑,霞飞峰岳,整座山宛如一头巨狮仰首啸天,山上树影婆娑,寒泉漱石,与何洋寮、狮崎寨并称为“三狮”山脉。相传古代堪舆学家曾断言:“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闽南话,意为‘正确’),纱帽九十九。”
穿过庄严的“寮洋圣地”山门,再顺着路亭拾级而上,渐至山巅,扑入眼帘的是一座檐牙高啄、耸翠流丹的宫殿,其造型雄伟古朴,令人感受到一种威严的力量。宫前左右建有凉亭,大门前设有拜亭。拜亭内耸立着两对辉绿岩透雕龙柱,龙身蜿蜒盘绕,似欲腾空。整座拜亭飞檐翘脊,雕甍画栋,亭上脊梁最中间还堆剪着两位跨龙武士与龙首宝葫芦,煞是惊艳。枋梁之中嵌有一块鎏金匾额“灵应堂古地”,古色古香。
一进大殿,举目便见金碧辉煌的神龛内并排端坐着三位王爷,皆为黑面造型,不怒自威。据介绍,寮洋宫内主祀的这三位王爷分别为孙王爷、佘王爷和池王爷。神龛前有柱产:“灵察阳间善恶,应别阴府是非。”大殿内还有“恩披广宇,化后神明妙相庄严;义结金兰,御前巡狩威灵显赫”、“三圣威灵开玉境;千秋道义护金瓯”等柱联,默默讲述着三位王爷的传奇事迹。后殿敬奉着夫人妈塑像,凤冠霞帔,光彩照人,整座宫宇洋溢着一股浓厚的闽南味。在大殿左右墙上各有一块寮洋宫重修碑记,据载,寮洋宫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据寮洋宫管委会秘书长陈泉敏介绍,池王爷姓池名然,字逢春,应天府(南京)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池然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后来钦命授予漳州道台之职。赴任途中,他在同安马巷(现为翔安马巷)以东七公里处之小盈岭上,偶遇二位玄衣人。三人一路交谈,池然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行瘟使者,奉了瘟癀昊天大帝之旨,正欲往漳州府撒播瘟药,裁灭人口。池然大吃一惊,当即决定以一已之身代替漳郡万千生灵受难。他用酒把行瘟使者灌醉后,取其瘟药一口服下,瞬间毒发身亡,满脸发黑,羽化身为神被奉祀于马巷元威殿。玉帝听闻此事后,感其仁德,敕封他为“代天巡狩总巡王”。民间迄今流传池王爷“显圣平械斗”、“下寮驱瘟灾”,“下街灭鼠疫”,“灵符治瘫病”等不少动人的故事。
另据介绍,孙王爷,姓孙名国泰,隋唐时期山东齐州(济南)人士,文状元出身,后入相。孙国泰通经博史,清正廉洁,仁爱恤民,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民间流传的“十二大巡”中居第七位;佘王爷,姓佘名俊坤,明代山西太原郡人士,武状元出身,忠义爱国,精通兵法,英勇善战。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十二大巡”居第八位。
孙、佘、池三位王爷分属于三个不同地方的历史人物,缘何会在南安仑苍蔡西一地聚首,而且被人们共祀于寮洋宫之中呢?南安作家洪少霖表示,这就是古驿道的魅力所致,蔡西寮洋宫正好处于古驿道旁,这里曾是各地商贾云集的地方,信仰也在这里得到交流,并最终被民众认可,乃至世代相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蔡西,人们传说三位王爷成神之后,云游至此,偶得相聚,义气相合,遂喜结金兰,成就一段美谈。蔡西当地的文化名人吴达生亦曾作诗赞曰:“沧桑千载仰忠魂,普济苍生万成尊。灵应三王传道统,德垂福降遍乾坤。”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表示,寮洋宫内有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是寮洋宫积淀数百年的文化内涵,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独具一格、洋溢着地方特色的王爷文化,是值得薪火相承、发扬光大的精神文化瑰宝。
寮洋宫的签诗还引起了泉州市政协原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诗民的重视。在闽南不少宫观内有签诗,签诗是中国民间古老占卜方式的一种,多以诗歌形式来进行预卜。据王诗民介绍,蔡西寮洋宫灵应堂的36首签诗均为近体诗七绝,严格按照格律诗在字数、平仄、声韵等方面的规定写就,独树一格,同时,遣词造句也颇具特色。譬如其中一首曰:“王道无私照四方,代天巡狩普神光。声灵赫濯依兹土,护国庇民乐永康。”平仄规范,押韵工整,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其彰显的“护国庇民”理念,亦是王爷信仰的核心要素,也是地方民众朴素价值观的展现。
寮洋宫流传的“三王文化”倡导与人为善、扬善抑恶、净化心灵,如今这种信仰文化已传播至海内外。据介绍,寮洋宫而今声名远扬,其分炉遍及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其中,马来西亚北海拉惹乌达的“灵应社”颇有名气,该宫宇始建于1846年,又称“王爷馆”,奉祀着孙、佘、池、雷四王爷,香火鼎盛,充满华人庙宇的色彩,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北海城的重要民俗文化展示点了。这说明寮洋宫的“三王文化”传至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流播。
石佛岩,位于蔡西村境内妙峰山麓,古属“英内二十七都”,“七岩八院”之一。山以岩重,妙峰山因有宋代石雕弥陀佛像而闻名“泉南佛国”,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咏石佛的佳篇。
妙峰山峰峦奇特,风光旖旎,山麓有古榕,山涧有流泉,幽谷兰馨,岩鸟清唱,更有石峨若削。峭岩绝壁展露峥嵘,或如飞禽,或如走兽;或为石门,或为石洞;或石平如席,可坐四五十人,或叠石半壁,直插天穹;满山佳景,蔚为奇观。
据《南安县志》载:“宋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清溪民子文凿巨石为弥陀佛,高可达数丈,亦名石佛岩。”石佛雕成后,建有岩宇,香火鼎盛,游客如云。
《南安县志》又载:“至明几废。金栗洞(编注:紫帽山金栗洞)僧本然者,夜梦一羽衣塑厄,晨过妙峰,按其状隐隐如梦中,随白卫帅王某,令吴渊复兴之,后又几废。近乃又一新焉。”明南安进士黄河清登临有诗。其诗云:
佛国开奇像,居然压万形。
身前原一石,幻后忆三生。
禹鼎龙还啸,铜驼迹亦灵。
乾坤能不朽,腐骨更惺惺。
从清代洪科捷(注2)《游石佛岩记》可看出,除“梵王宫,祀石佛”,还有观音阁,有方丈僧,还有紫农山人洪承畴书写的龙蛇字“大慈大观”等题刻。文中还附有七律诗二首:
一
为爱崚嶒试一临,碧峰路转日阴阴。
禅门不锁烟尘旧,寒犬无声戒法深。
明天龙蛇纡客思,离披栋宇惹风呤。
独余巨石参天在,不共浮云变古今。
二
谁道妙峰特地偏,亭亭壁立点头禅。
他争土梗烦雕塑,此却神工肇自然。
月照松林分宝炬,云兴涧壑一炉烟。
何时索得警人语,搔首携来问彼天。
在蔡西村人黄奇锋、黄秀聪的带领下,我们从寮洋宫出发,沿着内寮水库寻觅古驿道的踪迹。山路迤逦,但我们发现古驿道在近现代以来,已遭到不小的破坏,原有的青石板路段所剩无几。在靠近内寮水库的地方,喧嚣隐匿,秋冬的大地安静而内敛,终于有一段古驿道展露在了我们面前。“古官道(即古驿道)是从蔡西肖厝的一条青石路通往内寮水库,其中有一大段已经被内寮水库淹没。这条古道还延伸至白营的港边、庵山水尾一带,部分青石板路应该还保留着。我小时候也曾走过,青石板有许多磨损的印记。据传,这条古官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黄秀聪这样说道。
“相传古时英都洪承畴等历史名人回乡皆要走此马路,境内还有一水潭名为摔马潭,而蔡西白珩一带富有瓷土矿,轰动考古界的南坑古窑址就在古驿边,其为福建省迄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窑址群,可以想见安溪的茶和南坑的瓷器必然从此古驿道销往海内外。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丝古驿道。”黄秀聪说。
唐代诗人岑参曾于驿路中喜遇旧友,写下《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一诗,诗中曰:“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的确,古驿道或许正在渐行渐远,但那些曾经的故事、曾经的繁华,依然会通过寮洋宫、石佛岩这样的驿路遗迹,以及民众间的口口相传,而为人们所记忆,并得以继续流传。
寮洋宫(灵应堂)座落于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是旧时安、永、德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古官道的必经之处。寮洋山地势雄奇,宛如巨狮,仰首向天。前瞻龙峰峭绝高大,横跨三镇,层峦叠嶂,松风呼啸。后临平川坐空半满,沃野千顷,溪川萦廻,四季如春。山上绿树婆娑,山花烂漫,寒泉聒耳,戛玉鸣琴。真乃灵山圣境。堪舆学家曾经断言:“二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纱帽九十九。”一方水土,一方神圣。在这神仙出没的风水宝地,袅袅香烟时时显现出孙、余、池三王爷的身影。相传,池王爷姓池名然,字逢春,号德诚,南京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 1620年),文举人、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常怀治国安邦之志,每有济困持危之心。钦命授福建漳州道台。赴任途中,他在马巷以东七公里处之小盈岭上遇到一个黑大汉,手提黑包包,举止鬼鬼崇崇,不禁警觉起来。招呼黑大汉一块到马巷酒店痛饮。几杯酒下肚,黑大汉道出真情,说他是个瘟鬼,奉鬼王之命,到漳州撒放瘟药灭口。池然一听大惊,心中忖度;本官上任伊始,漳民即遭此灾殃,不如以一已之身代漳郡万千生灵。便用酒把瘟鬼灌醉,巧取黑包包,把瘟药全部服下,化身于马巷。
人们从池道台的随从亲兵得知他服药而死的情形,深为他这种舍己为民的精神所感动。大家纷纷提议,为池道台塑一尊像,供奉在元威殿里。后来,玉皇大帝得悉后,甚为感动。为嘉奖他的高尚品德,降旨敕封为代天巡狩,并委派在马巷元威殿为神。自此香火鼎盛, 有求必应 ,神恩浩荡,威灵显赫。遂加封为“总巡王”。封号全称为“玉旨勒封代天巡狩总巡王”,庇护一方百姓。民间曾流传池王爷 “显圣平械斗”、“下寮驱瘟灾”,“下街灭鼠疫”,“灵符治瘫病” 等不少动人的故事。旋后,池然王爷分身来到寮洋水尾宫,寮洋水尾宫,原系寮洋村先民移居后而建的一小祠,与吴府一起奉祀。后来,吴府离开另选吉地徒迁英都宝峰。
其时,山东省济南郡人士,姓孙名国泰,隋代文状元出身,入相。 通经博史,清正廉洁,仁爱恤民 。化身后授封为王爷,为十二大巡居七位。山西省太原郡人士,姓佘,名俊坤,明万历38年武状元出身, 忠义爱国,精通兵法,英勇善战。 化身后授封为王爷,为十二大巡居第八位,二王云游至此,欣遇池王,一见钟情,义结金兰。孙王爷通晓地理,见寮洋山此 向天狮穴地 ,欢喜异常,认为是三王相聚建宫的绝佳之地。尔后悉知杨府真人(杨兰)已选为自己的庙地,乃向杨府要求让地,得到支持,同意让地。四人情深义重,结为兄弟。时值清初,有族人到台湾谋生,行前到佛像前许愿:“此去台湾,若能发达,定回故里重修庙宇。”在三王爷神明的保佑下,赴台后果然生意兴旺,家资殷厚,金玉还乡。在众乡亲的协力下,把山下的小祠迁至山上今址,建为宫殿,并命名为“灵应堂”,再返台湾。杨真人让地后,于安溪县经岭另选一处名为“熊掌佛手”的吉地建庙,取名为“进法殿”。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寮洋宫诞辰纪念日都应邀赴宴。此乃后话。
灵应堂落成后,乡民即往泉州城内雕塑三王神像。所用的檀香木、樟木原料未足干。雕塑前一晚先放置于炉火烘干,谁知该木竟有灵性,第二天竟能自动放置至雕刻桌上。金身雕刻完成后,择日迎回寮洋宫,又适逢泉州府喜庆之日,礼炮三声,为孙、余、池三王壮行。进宫后立即举行开光典礼仪式。
“灵察阳门善恶,应别阴府是非”。这是清溪才子陈以聚为灵应堂撰写的对联,充分地体现了灵应堂三王府的神旨。同时,他还以“三王住驾蔡西乡,永奠寮洋灵应堂。丕振香烟垂万古,青山绿水庆悠长,清溪笋邱陈以聚题”。36字作冠头,为灵应堂题写谶诗。庶民百姓感其恩而造庙塑像;玉帝弘其德而赐号敕封。 三王明察阴阳,惩恶扬善,御灾捍患,驱瘟避疫 。多次显灵海内外,威灵显赫,声震海疆,神光普照,恩泽八方。善男信女朝拜络绎不绝,香火远播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据不完全统计,至解放前,灵炉分布各地136处,其中单台湾就有几十处。马来西亚槟城,吉隆坡等地有十余处。可见影响之大,灵迹之广,在国内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月轮回,朝代更迭。四百多年来,灵应堂历尽沧桑,香火延续不断。1966年破四旧,灵应堂惨遭浩劫。庙宇坠于寒烟,三王饱经风霜。但三王护国裨民,扶危济困,恩泽万民,望重一方,人们对他们的信仰,早已遍传海宇,深入人心。因而庙宇被毁后仍然常有虔诚者前往焚香朝拜。
灵应堂为木石结构,系两进五开间,中间一拜亭,两边小天井。硬山式屋顶,翘脊飞檐,镂刻堆剪,金碧辉煌。屋脊檐角,雕龙塑凤,腾空欲飞,殿内木雕,巧夺天工,所刻的人物形神兼备,鸟兽栩栩如生,花木招展多姿,山水清雅秀丽,繁而不杂。正门上横匾“灵应堂”鎏金大字,笔法遒劲,洒脱自如,与正面两边玲珑别致,独出心裁的辉绿岩雕墙、圆窗混然一体,古朴大方,肃穆端庄。当代学者.古典文学家林东海纂写的“灵光再现斯堂三王惠化隆恩泽;应址重施此地百姓康安盛物华”的前柱楹联,既巧妙嵌入“灵应”二字,又道出了人们敬奉三王的美好愿望。殿内宽敞明亮,抬梁结构,雕粱画栋,流光溢彩,华丽堂皇。佛龛正中,三王神像端坐其内。凤冠霞披,气宇轩昂,不怒而威。案前香烟缭绕,徐徐飘散,弥漫殿内,使人感觉飘然欲仙,腾云驾雾一般。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政府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各级领导极为关注灵应堂的发展,重视保护和发掘灵应堂丰富的宗教文化积淀。请来华侨大学专家,深入考察,协助规划。于2001年12月,把灵应堂列为南安市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对灵应堂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详细规划。我们期待着把这一片净土,在将来建成一个集风景优雅、名闻遐迩、朝圣祀奉,度假休闲、旅游观光功能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建成为联结海内外及两岸同胞情谊的重要精神纽带。期待着她气宇不凡的明天。
寮洋灵应堂
吴达生
巨狮仰首势崔巍, 住驾三王下翠微。
捍患驱瘟留福德, 裨民护国显英威。
包茅缩酒三秋荐, 海鲜醴牲四节肥。
谁识灵魂忠奋志, 圣明万古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