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平衡是什么

波鲁鲁2023-01-30  22

又称电离平衡。指在弱电解质溶液中,未离解的分子和其离子间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其平衡常数用Ki表示,称电离常数或离解常数。如,BA←→B++A-,Ki=aB+aA-/aBA。对于弱电解质是弱酸的水溶液,其离解平衡常数即为酸度常数Ka;弱电解质是弱碱的水溶液,其离解平衡常数为碱度常数Kb。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溶液中电解质分子的浓度与离子的浓度分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具有极性共价键的弱电解质(例如部分弱酸、弱碱。水也是弱电解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可以微弱电离出离子;同时,溶液中的相应离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一般地,自上述反应开始起,弱电解质分子电离出离子的速率不断降低,而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不断升高,当两者的反应速率相等时,溶液便达到了电离平衡。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分子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4.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出的离子反应掉而使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电离方向)移动。

5.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酸性越强;反之,酸性越弱。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每一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常数,且各级电离常数逐级减小,一般相差较大,所以其水溶液中的 H+主要是由第一步电离产生的。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① 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②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决定于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离子电荷数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③ 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浓度可不同)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④ 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是水溶液或高温熔融液(熔液)。共价化合物只能在溶液中导电,离子化合物在熔液和溶液均可导电。(区别离子与共价化合物)。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指在弱电解质溶液中,未离解的分子和其离子间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

其平衡常数用K来表示,称电离常数或离解常数。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解题技巧

首先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律以起始量为主,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多元弱酸溶液,只考虑电离。

多元弱酸溶液中,由于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注意,电离都是微弱的的,第一步的电离远远大于第二步,第二步远远大于第三步。由此可判断多元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多元弱酸的酸式根离子既有水解倾向,又有电离倾向。以水解为主的,溶液显碱性,以电离为主的,溶液显酸性,因此必须搞清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然后判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26754.html

最新回复(0)